溧阳“1号公路”
在不久前举行的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会上,公布了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至此,江苏已创成3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23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发展全域旅游不仅可以更好推动文旅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而且能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转换动能、优化升级提供新引擎新动力。”省文旅厅厅长杨志纯说。
全域旅游概念已提4年,江苏落地情况如何?在“全域”新理念下,我省各地又有哪些突破?怎样实现“共享”?
打破“边界”,
城乡融合主客共享
仲夏时节走马苏北小城金湖,但见湖光潋滟、风景宜人。就是这样一座移步皆是景的城市,2017年以前全县竟没有一个4A级景区,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带动力都很有限。
“全域旅游,成为产业潜力‘变现’的突破口。”金湖县委书记张志勇有清晰的思路: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小马拉大车”,为此,县里把全域旅游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全域旅游绝非“热门景区旅游”,必须优化全域资源配置,向“点”要深度,打造“爆款”;向“线”要长度,串联资源;向“面”要广度,完成集散中心、导览标识、景区道路等硬件配套,实现全域提升。
这样的力度,让金湖几年间构建起“一心一带一环、四区六镇十村”的全域旅游格局,旅游接待人数、旅游业总收入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幅,实现“后发先至、洼地崛起”。
不同于“白纸作画”,对于经济和禀赋更优的“先行”地区来说,从发展旅游到全域旅游,更需要“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耐心。在全省区域面积最小的南京市秦淮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市井生活气息浓郁,然而由于寸土寸金业态提升局限大,景区内外品质也有很大差异。如何突破空间限制?
“要打破景区和城区、街区、社区的边界。通过打造城市IP、文旅融合激活业态、主客共享探索老城更新,走出一条城景一体的共建共享之路。”秦淮区委书记林涛所言非虚,如今漫步秦淮,十里秦淮内外河水上游线、明城墙内外城全线贯通,新街口、夫子庙等商圈购物、休闲一体,百余个“转角·遇见”文化休闲空间遍布街头巷尾、房前屋后……把散落四处的文旅资源串点成链,让游客随处邂逅惊喜,居民仿若“住在景区”。
通过全域旅游,“全域崛起”的案例俯拾即是——陶、竹、茶、紫砂……宜兴市立足自身文旅资源特色错位发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苏州市吴中区,精品旅游民宿成为撬动创业富民的新支点,当地备案民宿超250家,形成多个旅游民宿集聚区,旅游民宿直接经济产值突破5亿元;在常州溧阳市,旅游增加值已占GDP13%……
供给品质化、治理规范化、效益最大化,这些全域旅游创建的主要目标,与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同向、内容关联、要求契合,最终指向在共建共享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杨志纯说。
走出“内循环”,
“+旅游”而非“旅游+”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发展全域旅游、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从封闭的内循环走向开放的“旅游产业经济”,可以更好实现产业融合、产城融合。
在“两山论”深入人心的当下,“生态破题、经济落脚”的“生态+旅游”模式,成为很多地方尤其是“后发阵容”对标赶超的首选。大丰,正是一座在南黄海湿地上成长起来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荷兰花海、野生麋鹿园等都是远近闻名的景点,涵盖“一景、一路、一馆、一岛、一园”的黄海湿地公园片区正在打造中。
“大丰全域旅游发展‘水到渠成’。”盐城市大丰区文旅局局长陶耸说,大丰的文化根源是水,当地10年前就提出“生态建市、旅游强市”,设立每年1亿元的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在穿境而过的228国道两侧,大片空间没有布局经济效益更高的工业产业,取而代之的是“大绿地、大农田、大森林”。保留了生态肌理的大丰,也有了“以生态合作引领对外开放”的空间和底气。
驱车行至苏南,画着红黄蓝三色线的溧阳“1号公路”沿线风景旖旎。“开放和创新是全域旅游核心理念,我市将‘1号公路’打造成全域旅游的‘主动脉’。”溧阳市文广旅局局长张雅萍介绍,这条365公里长的公路上,联结起全市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沿线布局36个驿站、32处观景台、26个房车营地,把原本分散游离的自然资源和乡村景点缀连,打通全域旅游向纵深扩展的神经末梢,年综合引流600万人次,带动5.4万农户“家门口”致富增收,从一条“网红路”变为名副其实的“富民路”,也成为“交通+旅游”的示范点。
资深旅游学者马牧青认为,发展全域旅游,旅游业未必是主导,但一定是引导,是各行各业主动“+旅游”,而不该是旅游管理部门想方设法去追逐所谓“旅游+”,否则,就是生拉硬套、“赶鸭子上架”。
省文旅厅资源开发处处长邵学文坦言,真正做强“+”、做到“融”,从全省层面实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还任重道远。
避免“一窝蜂”,
以全面提升带动全域发展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各异,发展全域旅游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地方还在门票经济的思维框架内“打转”,将景区星级申报、度假区创建全部揽到全域旅游的盘子里;还有些地方,把全域旅游“窄化”理解成乡村旅游,多村容提升、少产业提档。
尽管各地推进“厕所革命”“快进慢游”交通工程、全域旅游导览体系的力度颇大,但部分地区精细化程度有欠缺,还处在从“有”到“优”的过渡阶段。一个细节便可见一斑:有的地方把游客集散中心设在汽车站四楼,不仅给游客带来不便,而且光有设施没有服务。在省文旅厅三级调研员曹益民看来,让全域旅游走向文旅相融、串景成链、功能完善、产业协调的全域发展,还当避免“一窝蜂”,潜心对标“人有我有做提升,人无我有做示范”这句话。
丰富供给,成为最基础的门槛。记者抵达苏州工业园区时已是日暮时分,但园区“夜生活”才刚刚开始。霓虹闪烁中,东方之门、诚品书店、月光码头等“网红打卡地”人头攒动。“全域旅游正走向全景、全业、全时、全民。”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江表示,全域旅游区需要文化主题提炼和统领,然后才有产品延伸和业态布局。今年4月园区推出“非凡园区YE”活动,围绕“夜赏苏艺、夜游苏景、夜宿苏城”等维度丰富业态,两个多月拉动消费市场快速复苏,拉动社零总额超100亿元。
面对疫情防控走向常态化、疫情对整个旅游行业深度重构的趋势与机遇,智慧旅游成为全域旅游的助推器。在南京市溧水区,一个偌大的全域旅游指挥中心,展示了当地旅游提质升级的决心。区长张蕴坦言,疫情倒逼了当地智慧旅游的推进速度,通过智慧文旅平台,不仅可以拓展文旅产品供给方式,而且能够加强文旅智慧服务和监管。南京大学教授章锦河对此予以认同,他指出从景区数字化建设的1.0时代,向更关注游客全域旅游体验的2.0时代进阶,平台服务深度要突破单纯的“游览”,覆盖游客的吃、住、行、游、娱、购全方位的旅游体验。
“全域旅游不是遍地开发,也不是大拆大建。”马牧青表示,如果说,前几年,各地由点及面,向内要资源、向外求拓展,如今,则应从全域走向局部、走向更深处,致力于为精品节点“精加工”。通过政府策动、景区带动、产业拉动、文化驱动、城乡互动、周边联动、时间缓动、全民行动等“八动”,最终实现“全域共享”。 本报记者 付 奇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