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还原宋朝的《清平乐》,为何差了一点味道
正午阳光的年度大戏《孤城闭》终于改名成《清平乐》播出了。看名字,大概很难猜出它的主人公是宋仁宗。目前剧已播出几集,服化道精美还原,台词也颇古雅,连一向严苛的历史学家们,都不太能挑出大毛病来。按照这个走势下去,及格线以上自然没问题,但观感上却并不见佳。“清平乐”是宋词的词牌,双调四十六字,在词里面算是小令了,而《清平乐》长达69集,据说已经是删减后的结果。网上有句吐槽说得妙,这剧与其改名叫《清平乐》,还不如叫《声声慢》。
《清平乐》原著小说讲了仁宗长女福康公主赵徽柔和内侍梁怀吉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是很适合填一首《清平乐》的,但把宋仁宗改为男主后,将朝堂之事与儿女情长并举,显然不是《清平乐》这样的小令所能容得下。一小时一集的容量,已经让人感受到了曾被《长安十二时辰》支配的恐惧,剧集耐品度与观众耐心值的博弈,比《长安十二时辰》还要过之。
《清平乐》讲宋朝,服饰、官衔都下了极大功夫,能让人感受到用心,但又像一杯温吞水,还原归还原,台词细品也颇有水平,就是差了一点味道。前几集里,只有两次让我“惊坐起”,一次是因为晏殊,一次是因为欧阳修。晏殊在词坛久负盛名,似乎还是第一次在影视中见到,因为一上来就板着学究面孔,并不太引人注意,但当他预知将被贬,手持竹筒走入雨中,哼唱一首《浣溪沙》词时,突然有了那味儿。虽然曲调未必合宜,但晏殊词的富贵气象出来了,而且,至少让人知道,宋词是需要唱的。尽管唱的是“小阁重帘有燕过”,这一段却仿佛藏了许多首宋词,能让人读出“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想到“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唱着词的晏殊,比朝堂上和皇帝一本正经讲孝道的晏殊更来得有神采。
再者是因为写艳词而失了状元的欧阳修,尽管他的故事还未展开,文人的桀骜和风流已经露出头角,让人期待之后苏轼、苏辙、柳永等一众词人出场,倘若里面能有所演绎。刘娥批评欧阳修做艳词,引了不算上乘的“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也让人期待之后能有宫女、歌女唱一下“庭院深深深几许”“把酒祝东风”“清晨帘幕卷轻霜”给欧阳公挣一挣面子。
看弹幕评论,最让人感兴趣的还是那群文人,随着晏殊、范仲淹、欧阳修一个个出场,观众齐刷“全文都背诵的那群人要来了吗”?宋代文人笔记小说创作繁盛,许多词人轶事也见于各个词话中,这些碎片式的记载藏有不少当时的真趣。倘若剧里多融一些宋代的梗,多用一些宋代的典故,多讲一些文人的故事,哪怕是化用几首宋词当做彩蛋,都能打破观剧的无聊,给人多一重的审美惊喜。
说起宋仁宗这个名字,也许更为耳熟能详的是“大宋仁宗年间”,这是宋代知名IP三侠五义、包青天等故事中的背景板。从背景人物改为主角叙事,也许并无不妥。比起各路古装题材的无脑爽剧,《清平乐》无异于一股清流。专心事业的宋仁宗,不失“大男主”之风,也带有一种从野史叙事转向正史叙事的魄力。但如今正剧范儿是有了,没了喜闻乐见的狗血元素,连“狸猫换太子”都可以拍得那么平铺直叙,让人昏昏欲睡。朝堂上一篇篇文言文政论过下来,中间还要找剧情,观众都有些疲了。对于那些文人同样如此,大众的兴趣点,不是他们在朝堂上留下的劄子,是他们在朝堂之外,从小道末技写成一代文学的词和背后的创作秘辛。毕竟,影视剧还是要讲故事,既然贡献不了剧情点,不如索性删减去那些冗长的描述,想了解这段历史的可以直接去读史书,科普不是影视剧的主要工作。
张炎在《词源》中讲:“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清平乐》看起来纵然文艺,但终究不是用填词的方式在拍剧,用一个个慢镜头堆叠出历史感,巨细靡遗地汇报展示,却少了一份文学的表达技巧。比如“狸猫换太子”在《清平乐》里完全可以做用典式的埋入,恐怕没几个中国老百姓不知道这段故事,即便真不知道,里里外外铺垫了这么多细节,也足以供考据党发掘了。“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给观众多一些留白不好么?
不过,被无脑爽剧熏陶已久,偶尔看点慢节奏的,需要耐心细品才能偶尔咂摸出味儿的剧也未必是坏事情。所谓过犹不及,但开风气不为师,《清平乐》这剂温吞水,搞不好是未来影视剧精细化、内敛化的新风向标。69集的内容摆在这里,后面也许会渐入佳境,愈发精彩,但请不要再说熬过几十集就真香这种话了,既然这样,索性把那前几十集都砍掉再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