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产大飞机的研制,一直存在很多的争议,例如干线与支线之争、对外合作与自主研制之争、上飞与西飞之争等。其实,不管什么争论,都能反映出我们某些观念意识的陈旧。我们只管造出飞机,但忽视了商业航空与军用航空的巨大区别,商业航空不在于采取何种形式,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在项目中起到主导作用,是否能够做到降低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
早在我国和麦道合作之前,国内还有一个飞机合作项目,那就是MPC75中型喷气式支线客机。这个项目是西德MBB公司发起的。该公司本来就是生产飞机的公司,二战后只能生产飞机配件。为了与法国平起平坐,西德要单干,但毕竟自己也是空客大股东,不好意思明目张胆再开发一款窄体干线客机,于是将明显具有干线潜力的MPC75打着支线飞机的幌子。飞机自然需要市场,那么急需建立自己民机生产线的中国,成了最佳合作对象。
据资料显示,MPC75本来是采用3 3座位模式的,但为了提供比大型干线客机更为舒适的乘坐环境,减少了一个座位,改为3 2座位模式。正常载客量为85人,选用高密度布局时载客为102人。
该机型还分两个型号,基本型和增程型,基本型航程为约3000千米,增程型达到5000千米。基本型的航程足够国内民航使用了,中国从最东到最西也就5000千米,中间停留一次中转加油,足够覆盖了。
增程型号已经可以覆盖除了超远程洲际航线外的所有航线。而适航证的问题,有了德国的加入,欧洲的适航证就相对容易一些。如果采用3 3座位,然后加长几米,那么完全就可以做到130-150座了,这就达到干线客机的标准了。这可比现在的ARJ21支线客机怎么看都强得多了。
可以说,MPC-75飞机是一型较为先进的飞机,重量较轻、舒适性好,在航空市场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也是我国在运10下马后再次进入喷气客机制造领域的一次绝好机会,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其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被麦道项目干扰的,也有人认为是空客公司施加了较大压力,反正MPC-75项目最终夭折。
那么,我国从MPC-75项目中学到了什么呢,那就是国内设计师第一次接触到了“现代民机设计思路”。当时,我国在14个工程技术与管理专业领域参与项目的预发展工作,主要内容包括:飞机初步设计工作、项目计划与控制、制造工艺与生产准备、适航鉴定与质保准备、市场和销售活动、产品支援准备、产品核算与财务分析等一整套现代商用飞机设计管理体系,这些都是我们在MPC-75项目中所学到的,并且应用在了运7-200A支线飞机的设计中。
1989年至1992年,我们按照涉及飞机设计的8个方面,32个专业成系统地组成了176人的人才队伍前往德国,完成技术转让合同的转让内容,这也是当时科技人员出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在MPC75项目期间,德国人靠计算机编程画图,7天就能拿出一个设计方案,我们靠人工描图,要一个月才能拿出一个设计方案。而到了后来的AE-100项目时,我们的设计人员也能做到一个星期之内拿出一个三维设计方案。
总之,国外的先进经验令国内设计人员感觉耳目一新,那种感觉就如同听惯样板戏的人第一次听见了邓丽君的歌声!我们终于明白了商用飞机应该从哪里着手,怎样根据客户的需求考虑设计上的权衡,同时,我们也通过项目培养出一批技术设计人才,包括后来ARJ21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