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逃难少年到院士,他是获这项国际大奖的中国第一人,两度提名诺贝尔

太赫兹波是频率在0.1THz~10THz范围内的电磁波,处于宏观电子学与微观光子学的过渡区域,是电磁波谱中唯一待全面开发的频谱资源,已成为发达国家争先抢占的核心频谱资源和科学制高点。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盛纲致力于我国太赫兹研究领域的发展,是我国最早开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高功率微波研究的科学家和国际电磁场与生物细胞非热相互作用研讨会的发起人之一。

从逃难少年到院士,他是获这项国际大奖的中国第一人,两度提名诺贝尔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物理电子学家,在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与高功率微波、微波电子学及微波等离子体电子学、生物电子学等领域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有关理论,作出了开创性及奠基性工作,得到国际上的公认和好评;取得了大量开创性成就,是我国该领域的先驱者。1986年至2001年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获陈嘉庚奖、国际K.J.BUTTON奖、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特别贡献奖等。曾两次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为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者,并且获2000年国际爱因斯坦科学奖的提名。

从逃难少年到\"中国太赫兹之父\"

上世纪40年代,少年刘盛纲跟随父母流于战乱,挣扎求生。回忆起少年时期的种种经历和磨难,他感叹道:\"没有国哪有家。只有国家富强,才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

刘盛纲与妻儿

从逃难少年到院士,他是获这项国际大奖的中国第一人,两度提名诺贝尔

刘盛纲访问美国与田纳西大学校长签订合作协议

从逃难少年到院士,他是获这项国际大奖的中国第一人,两度提名诺贝尔

1955年,刘盛纲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并留校任助教;1956年至1958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苏联专家的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1978年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4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1986年至2001年4月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从1992年开始,刘老师每年都向有关部门提交关于太赫兹研究的报告。\"学生牢牢记得刘盛纲的锲而不舍。他曾3次向国家提出重大科学技术发展建议:第一次是1980年建议发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工作;第二次是1988年提出发展高功率微波研究工作;第三次是年过古稀后奔走建议大力发展太赫兹领域研究。

2005年,由他主持召开的第270次香山科学会议,终于确定了我国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此后,他坚守在一线,完成众多研究成果。2012年,已79岁的刘盛纲还在世界顶尖物理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公开新发现,被赞为\"国际太赫兹先驱\"和\"中国太赫兹之父\"。

从逃难少年到院士,他是获这项国际大奖的中国第一人,两度提名诺贝尔

2014年,刘盛纲团队应用二维材料石墨烯的表面等离子体波产生辐射,得到了覆盖整个太赫兹频段的辐射源,该文章在美国《应用物理快报》发表。该文及后续的文章发表后,该领域内专家认为这种可以覆盖太赫兹间隙的原理和方法,已经被理论和实验验证确定。

2016年9月2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第41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将该领域的最高奖——杰出贡献奖授予了刘盛纲,以表彰其在该领域的杰出成就。他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获得该奖的第三人、中国的第一人。

不懈努力,推动我国\"太赫兹\"研究发展

把践行爱国奋斗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刘盛纲从未止步。2018年9月,第43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在日本召开,全球800多名学者参会。刘盛纲带队,从现场成功拿回申办2021年会议的主办权,把这个全球红外毫米波及太赫兹领域最具权威性的顶尖国际性会议,\"抢\"回成都。\"我们是代表中国与澳大利亚展开竞争,非常激烈。\"回顾历时一年的精心准备和努力,刘盛纲甚为感慨,\"希望身体能坚持住,把这场会议办好。\"

从逃难少年到院士,他是获这项国际大奖的中国第一人,两度提名诺贝尔

如果说谦和、矍铄是对刘盛纲的第一印象,那么炙热的爱国情怀和对科学的执着则是他感染人的另一种精神力量。\"日本已决定将在东京奥运会上全面使用太赫兹无线通信。因此,加大我国对太赫兹的科研和应用投入,已经刻不容缓。\"他这样说道。

国际通讯联盟已经指定下一代地面无线通信的频段为0.12THz~0.22THz,太赫兹技术将成为6G或7G通讯的基础,人类将全面进入太赫兹通信时代。在这一领域,刘盛纲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我国首只0.22THz千瓦级高功率回旋管,首只输出功率达250mW、0.11THz的太赫兹orotron样管,国际上率先提出双电子注回旋脉塞概念并实现回旋器件双频工作机理,重点突破了太赫兹通信接收机系统结构等关键技术,研制出0.22THz高效倍频源,初步形成了0.22THz通信系统的雏形。

从逃难少年到院士,他是获这项国际大奖的中国第一人,两度提名诺贝尔

\"对于太赫兹的研究,希望国家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我们会做得更好,使我国在本领域取得更多的创新性成果和实际的应用。\"刘盛纲坚定地说。

老骥伏枥,年逾八旬还坚守在科研一线

\"您已经80多岁高龄了,为何还要操劳奔波呢?\"\"科学家是没有退休的。\"刘盛纲说,\"我做得还不够多,努力和奋斗并不是辛苦的事。\"

从逃难少年到院士,他是获这项国际大奖的中国第一人,两度提名诺贝尔

\"他从来不去追热点,而是安安静静做自己的研究,坚持了60年。\"同为中科院院士的周炳琨如此评价刘盛纲。在学生眼中,他身上的执着、勤奋、踏实、严谨等品质,是除学术知识之外,值得终身学习的。

作为全国首批工学博士生导师及理科博士生导师,在5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刘盛纲培养了2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对年轻人的引导,他坚持一个观点:\"言传不如身教,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

从逃难少年到院士,他是获这项国际大奖的中国第一人,两度提名诺贝尔

深耕物理电子领域60余载,刘盛纲在学术界熠熠生辉,但他却不爱提荣誉和头衔。\"各种奖项并不重要,我想的是,还能继续为国家做多少事。\"他的拳拳之心,根植于两份热爱:一是爱专业,二是爱国家。在科研领域砥砺奋进,用行动践行爱国情怀,他一直在路上。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318 字。

转载请注明: 从逃难少年到院士,他是获这项国际大奖的中国第一人,两度提名诺贝尔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