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中关村”给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什么 成渝问道
四川在线记者 任鸿 王国平 蒋君芳 摄影 吴枫
“中关村”,高科技的代名词。
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例,园区聚集了联想(全球)、百度、腾讯(北京)等600多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园区每平方公里年产值近千亿元,相当于一些地级市一年的GDP。
作为京津冀版图中的“一核”,北京的创新能力如何辐射天津和河北?“中关村”走出去是观察视角之一。天津滨海、保定、石家庄、雄安、曹妃甸……几年间,已有不少中关村在京津冀大地上“生长”。
“中关村”给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什么?记者一行探访了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保定中关村”)。
带土移植
把中关村“基因”植入保定
140公里,41分钟,京保高铁线是保定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曙光的上班路。
上任刚3天,张曙光就开始接手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项目。2015年4月28日,中心正式揭牌,张曙光开启了多年的“双城”生活。
这是中关村在北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白纸上作画”,中关村信息谷决定专门在保定设立全资子公司,并从总部派驻4名专职人员负责相关事务。
“我们身上肩负着‘带土移植’的责任,要真正把中关村的‘基因’植入保定。”张曙光介绍,此前“中关村”的对外合作多以冠名、顾问咨询服务为主,在外设立全资子公司提供科技服务尚属首次,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好品牌输出,做好落地运营。因此,从总公司派驻的员工至少需在总部工作一年以上,对中关村的发展、创新文化、创新要素要有一定掌握。
如何“带土移植”?团队确定了“引高端、搭平台、建氛围、做示范”十二字运营思路。
“不仅是团队来了、品牌来了,还要把资源带来。”保定中关村项目总经理扈德辉介绍,满足企业诉求是中关村的核心服务内容,这其中包括“七个找”:找人才、找资金、找技术、找市场、找政府、找伙伴、找空间。保定中关村就是要构建体现中关村特点的创新平台,引入中关村先进的创新文化理念,用不断迭代的新技术、新产品作支撑,整合优质的创新资源要素,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中关村在28个城市布局了35个项目,园区内数千家企业都互为资源。”张曙光介绍。五年来,运营团队通过举办200多场各类型活动,吸引8000余家企业来保定考察资源、对接商机。此前,保定中关村还与长春·中关村创新中心多次接洽,为园区入驻企业保定市隆元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长春找到了合作伙伴,拓展市场、扩大产能。
不仅是资源的带入,服务理念的带入也给当地带来不小触动。
在项目启动揭牌仪式上,中关村方面把与会高新企业安排在前排,并在每个座位上标明了公司名称,而政府领导只拿到了“站票”。“中关村”对创新资源的重视可见一斑。
为企业提供贴心上门服务,记者看到,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一楼,“政务服务综合平台”可实现工商查询、税务查询等服务。与传统政务窗口不同,这里均采用人机交互的操作模式,科技感十足。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服务愿景。
和而不同
构建“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系统
保定中关村在最初引进企业时,有个小插曲——两家软件企业水土不服,未能落地。
“带土移值”不是“复制粘贴”,扈德辉将之称为“和而不同”。
“保定中关村致力于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先进理念、模式和资源与当地相融合,在冲击、磨合过程中搅动活水,产生新动力,培育新动能,进而形成有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的‘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系统。”扈德辉介绍。也因此,保定中关村将目标定位为“创新生态互鉴、创新链条互补、创新主体互动”,突出一个“互”字,强调本土化。
扈德辉表示,项目团队不是简单把将北京企业都抢到河北,稀释北京资源,而是将以培育本地“金种子”企业作为主要工作思路,做好北京研发、河北生产、服务首都、联动雄安等各项工作,为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架起桥梁。
产业互动方面,结合当地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城市发展规划,保定中关村决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科技服务等产业,而这也是保定中关村设定的 “门槛”——所有入园项目,都要先过这道“槛”。
深度对接北京企业,保定中关村依照产业发展目标筛选了一些“金种子”,北京诺未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该生物科技公司总部在亦庄,主创为清华、北大的博士后。受北京产能发展的限制,几年前就在寻找转移地。“当时我们已经另有所选,保定中关村带着招商团队登门,随后又组织保定相关部门和医院与我们一起座谈研讨,了解企业发展需求,最终,我们还是认定了‘中关村’。”诺未科技(保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娟介绍,公司在保定发展迅速,2018年完成了900多万的营业额,去年已达2000多万。
这粒“金种子”令张曙光团队喜出望外的不止是市场的扩张。“保定市还给该公司批复了药品批号,预示着该公司未来的全产业链将在保定的落户。”
除了承接北京产业同时,保定中关村意识到,营造好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培育创新能力强的初创团队,才能为保定产业转型升级储备新动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保定雨林空间”众创空间于2017年底正式启用。
几年来,保定雨林空间已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众创空间认定。拥有各领域受聘导师18位;战略合作机构17家;为多家入孵企业提供金融对接服务,对接资金近千万。正如“有阳光、有雨露、有土壤,可孕育新生的热带雨林”,这里为孵化企业或团队提供着成长所需的养分。
在雨林空间,“上楼”是企业的梦想。经过约两年的发展,今年7月,保定玛雅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楼下八九平方米的格子间搬到了楼上五六十平米的办公室,预示着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作为 ‘互联网+文化’企业,选择雨林空间是必然,因为‘中关村’三个字即意味着顶尖科技。”公司总经理刁俊艳表示,入驻雨林空间后,免费的场地让企业有了更大的底气去拓展业务。不仅如此,通过雨林空间,公司实现了与政务资源的对接。“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我很难想象一个小小的初创企业如何能顺利接触到核心资源。”刁俊艳告诉记者。作为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保定中关村会定期搜集相关政策,分享到微信群里,供企业掌握。在雨林空间的帮助下,公司今年也顺利申报并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到了政策优惠。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如今在“中关村”的辐射带动下,保定中关村已成为当地的创新“极核”,吸引378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含雨林空间注册企业125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70%。入驻企业2019年营收突破2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企业知识产权数量达到650余件,吸引双创人才4000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