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贡献有目共睹,按照大家的理解,他值得所有的荣誉,但是袁隆平没有想到,很多的科技工作者也没有想到,袁隆平三次评选院士竟然被拒,而且每一次被拒,上面都振振有词……
袁隆平36岁那年,也就是1966年2月28日,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时隔7年,袁隆平在1973年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当众宣读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这篇论文也标志着我国籼型水稻三系已经配套成功。
1977年,袁隆平十年磨一剑,接连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验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的论文。这两篇论文对我国的水稻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袁隆平随后又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和《超级杂交稻育种》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也奠定了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上领先的地位。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泰山不辞抔土,故能成其伟岸。如今杂交水稻育种界群星闪耀,袁隆平便是星斗中最亮的一颗。
1985年,袁隆平首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的“发明和创造”奖。接着又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颁发的1986—1987年科学奖。2001年,被视为亚洲诺贝尔奖的麦格赛赛政府服务奖也被他收入囊中。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粮食领域最高的大奖——世界粮食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曾三次为袁隆平申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却都遭到失败。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是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的学术机构。两院的院士为终身荣誉,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增选院士时,宁缺毋滥,并按照统一的标准、严格的程序进行,选举时,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院士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按名额依次当选,满额为止。
1991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次推荐袁隆平,参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院学部委员。可是第二年新增选的210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科学院院士前身)中,生物学部新增选了34名委员,袁隆平榜上无名。
1993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第二次郑重提名推荐袁隆平,继续参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院学部委员,可是这一次的结果仍然出人意料,袁隆平又一次榜上无名。
袁隆平早已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他不仅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也为世界的水稻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屈指算来,他得到的国际大奖就有十多个。当年袁隆平参选两院院士落选,新闻界有记者称,袁隆平未被评上学部委员比评上的震动都大。
有人说两院评选有门户之见,有人说这是学术问题,后来中国科学院院长表示,袁隆平当年完全有资格当选中科院院士,之所以没有当选,完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袁隆平本人当听到“历史的误会”这句话时,他憨厚地笑了起来:“院长讲得很幽默。”
对于袁隆平参选院士落选的原因,曾流行过各种版本的说法。
版本一:袁隆平英语不成。可是袁隆平的英语口语流利,他在出国的时候,完全可以不依靠翻译,便能和外国友人直接交流。
版本二:袁隆平的论文份量不够。袁隆平的论文不多,但篇篇都是精华之作,《水稻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构想》等论文不仅多次得奖,而且无一不是意义非凡、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重要论文。袁隆平写的《杂交水稻栽培学》一书,更是开创杂交水稻这门新学科的奠基之作。该书曾经获得国家图书一等奖,还被列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十大著作”之一,是20世纪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学术专著。袁隆平学术论文不达标,“缺少过硬的学术著作”一说的根据显然不充分。
版本三:袁隆平的学历不够。参评院士最起码也得有个留洋博士的学位,即使没有博士头衔,那么最少也得是受教于名师,毕业于名校。这些袁隆平真的没有。虽然袁隆平在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但他最初的身份却是安江农校一名普通的中专教师。 就是这名普通的中专教师,却开创了杂交水稻学。看到袁隆平参评院士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了居里夫人参评院士的经历。
居里夫人(MarieCurie,1867—1934)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因为研究放射性现象,最终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1911年1月,年仅44岁的居里夫人接受友人建议,竞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一开始,便获得了许多正派的科学家、公正的社会人士的热烈支持。巴黎《求精报》于1月9日学院审查资格之日,以头版显著版面,发表居里夫人的照片和手迹,表达了公众的热切愿望。可是院内一些顽固派先说居里夫人是法兰西血统的波兰人,后来又说她是女人,不能加入科学院。最后居里夫人竟以一票之差落选。
居里夫人落选科学院的消息在报纸上披露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各地媒体都在为居里夫人鸣不平。法国科学院面对舆论攻击,实在抵挡不住了,便一反常态,急忙宣布居里夫人无须履行任何手续,全院无条件接受她为法兰西科学院的院士。 如此可见,当时的法兰西科学院门户之见、嫉妒倾轧等作风是何等的严重。
1994年的时候,湖南省人民政府第三次隆重提名推荐袁隆平参加院士评选,这一年正好发生了“玉米稻”事件,袁隆平一边参加“玉米稻”的鉴定会,一边发文反对“玉米稻”的推广种植。有些“善于推理”的人便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袁隆平一定是怕遗传工程稻超过了他的杂交稻,故此才发文“拆了农学院的台”,这可是典型的“学阀”作风。不用想,这一年袁隆平参评院士又成了泡影。
虽然几经波折,但是院士的头衔最终还是落在了袁隆平的头上。其实袁隆平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成绩,已经不需要用头衔或者是奖励来证明了。
袁隆平在自己的书房中,曾经写下了一首诗,看罢了这首诗,也许你就能找到袁隆平人生的座右铭,以及他努力育种,不惧艰辛,不怕失败的答案。 袁隆平对是否评选上院士,反应非常平静:没有被选上,说明我的水平不够,因此今后我要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但是我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的目标,不是为了当院士。
袁隆平参选院士接连失利,许多媒体都大篇幅报道,也有不少为他鸣不平的。对此,袁隆平澄清说:自己从来没有申请过要当院士……我并没有追求当什么院士,美国科学院的院士我也从来没有申请过,是人家推荐我的,而且是全票当选……我是搞研究的,能出新成果,能为粮食安全作贡献,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了。现在国际上给我的奖励是14个,估计在农业方面我是最多的,但我并不以此为傲。
袁隆平说:“你尽管放心,命运注定我这一生就是要脚踏实地,因为我这一双脚啊,已经离不开土地了!”
袁隆平讲的是实话,也是说出了他肩膀上的责任。他离不开脚下的这片土地,他离不开令他魂牵梦绕的实验田。当上院士,他是这样干;当不上院士,他还是一样干。
院士头衔虽然在中国科学界是无上的荣耀,是对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肯定。可是,那些金灿灿的稻子,那些稻农丰收后欢天喜地的笑脸,不更是对他最好的肯定吗?
莎士比亚就曾经说过,那些已经过去的美绩,一转眼,就会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只有继续不断的前进,才可以使荣名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