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记者 康亚飞
核心提示|“一周3小时最严防沉迷”措施出台后,不少家长松了一口气,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对此新规,也有不少家长在高兴之余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如果孩子一时间接受不了,家长咋帮孩子脱离网瘾?9月2日,大河报记者联系 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专家 进行分析, 并针对两类情况给出专业 建议!
【游戏厂商纷纷发文支持 家长高兴之余也有担忧】
这项堪称史上最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措施出台后,多家游戏公司也纷纷火速回应,包括腾讯、网易在内的多家游戏厂商纷纷发文表示支持。各大网游相继升级防沉迷系统,多项电竞联赛推迟比赛,排查参赛选手年龄。
游戏为何那么吸引孩子?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专家表示 想要帮助孩子脱离网瘾,就要先知道为什么网络游戏容易让人上瘾。专家告诉记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游戏过程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逃避现实的强制和约束。
在游戏的虚拟的世界里,比如过关成功,系统就会及时发出“你真棒!”的鼓励,随之便有升级或者打赏的奖励。如果失败了,系统会说:“没关系,再来一次!”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的时候,不能有效的排解压力,如果现实世界会让孩子无处安心,此时,游戏的魅力就会显得越来越大。
“从一开始的沉迷手机游戏到现在的一周只能玩三个小时,这个跨度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大的,他们必然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家长这个时候切忌打骂孩子,游戏可能已经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游戏之外的新的精神支柱。
【以案例分析,专家为家长列出解决方案】
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专家告诉记者,其实早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通知之前,就有很多家长咨询学生沉迷游戏的问题。
家住郑州市农业路附近的小鹏(化名)是一位16岁的男生,是省重点中学的一名学生。他在升入高一后感觉学校里人才济济,自己变得很不起眼,落差感巨大。因为不能主动融入新环境,在校期间小鹏倍感煎熬,勉强坚持一个月后请假回家不愿去学校,每天在家把自己关在屋里打游戏。父母认为孩子有网瘾,拨打了12355求助。
“这是典型的适应性问题导致的网络游戏沉迷,孩子并非对游戏有多么强烈的兴趣,只是现实中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难以适应,逃避在游戏里一方面打发了在家的无聊时间,另一方面也从中获得部分成就感。”专家说,鉴于小鹏具备正常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咨询师全面评估问题之后,从认知行为治疗的角度先帮小鹏进行认知调整,帮助其改变“自己一无是处”“现实位次无法改变”等不合理认知,使其意识到适应新环境也需要过程,鼓励其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行为层面给予其适应新同学、适应新老师的方法指导。随后,小鹏重新回到学校,经过2个月的努力,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再次来电表示完全适应了高中生活。
今年年初,一位十四岁女生的母亲也曾来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咨询孩子网络沉迷问题。她的孩子在七、八年级时成绩名列前茅,从2020年疫情期间开始玩手机、刷视频、看网络小说,使用母亲的手机时,会清理完阅读痕迹再还给母亲。在暑假期间用手机较多,有时玩到凌晨四点。当家长强调不能再看手机时,孩子会发火,甚至对母亲动手。为让孩子戒掉网瘾,他们还曾跟孩子说“如果不能断掉手机,就退学。”
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专家说,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首先要辨别孩子在家玩手机的内容有无明确的指向性,其实刷视频、看小说多半只是无聊时的消遣,而非沉迷。“未成年人自制力不足,家长可以跟孩子沟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使用手机的时间限制,同时帮助孩子转移闲暇时间的注意力。因与孩子沟通关于手机问题产生冲突时,也可以考虑专业第三方介入。”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现在有很多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因为成绩好,并不是因为爱自己,所以就出现了“叛逆”“焦虑”等情绪。“其实部分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经常得不到父母的关心,让他们不得不去网络世界找到安全感。这时家长应感情投入地倾听孩子的回答。告诉孩子自己很关心他,很在意他。”专家最后提醒家长在帮孩子脱离网瘾的过程中,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整天手机不离手,无论吃饭还是睡觉都在玩手机,却声嘶力竭地要求孩子远离手机,那么效果可想而知。”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侯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