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合成生物学首席科学家沈玥,也是一个在深圳长大的孩子。
2000年,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从南京转学来深圳,入读深圳实验学校。学校强调人格健全、特长明显及和谐发展,注重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从不会因为主课的重要性而挤占兴趣文化类学习的时间;平时学生也能够与老师平等对话,学校甚至引入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机制等。这样的氛围和教育理念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欣喜,也对当时十几岁的我产生了强烈冲击。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深圳是一个以创新理念驱动,把对人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重视个人成长发展的城市。
2010年,我从墨尔本大学获得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后,回到深圳加入了华大研究院。一开始从事的是癌症基因组生物信息分析的研究,因缘巧合下接触到现在所从事的合成生物学领域,并对这个全新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
说起华大,人们更多了解的是国产测序设备和基因检测应用,特别是去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华大火眼实验室在新冠核酸检测技术创新和大规模检测应用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享誉国际。其实,我们不仅擅长于DNA生命密码的“解码”,这是“读”的能力,而且也擅长“编码”,这是“写”的能力,即合成生物学。
在这个学科兴起之初,以杨焕明院士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已前瞻性地预判了它对改变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技术产业格局的巨大潜力,组建了青年科研攻关团队扑上去,我就是其中的一员。那时,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基础可以说是一张白纸,有的只是兴趣和热情,但坚持创新科技之路的深圳是我们的坚强后盾,市科创委、发改委在合成生物学学科布局、基因库合成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大力支持。
近十年里,我们不断试错、不断进步,逐步掌握了合成生物学发展的关键技术,并从DNA合成装备与自动化这一目前影响领域发展的技术瓶颈着手,开发了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技术、装备与标准,有望推动我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方向快速突围,为我国合成生物产业自主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回首往事,我非常感慨,很庆幸当年留学归国选择了回深圳,加入华大,并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深圳的海纳百川和鼓励创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扎根深圳。环顾四周,我的同事们以及合作伙伴们都是在生命科学各个细分领域非常优秀的年轻科研工作者,能与这样一群人一起工作和奋斗,是不断自省短板、吸收优点和提升自我的来源,我感到非常幸运。
深圳像一个魔术师,总能给予惊喜和创造奇迹。在深圳,有能力、有想法、肯吃苦和肯付出的人就会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作为扎根深圳、投身前沿科技的青年,我们将继续奋斗,全力打造中国科技硬核力量,也希望深圳青年们一起加油,在这里无悔青春,实现梦想!
编辑:朱远林
核校:郭小花
【来源:青春深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