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人的生物材料 走向国际前沿
【 人物小传 】 王迎军,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院终身“Fellow”,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院长。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院士画传(第二十期)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广州院士活动中心与新快报联合策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
长期以来,生物材料高端成果大多来自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国内市场也基本被进口产品占领。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研发的高端生物材料,并且走到国外去,是王迎军近四十年来锲而不舍的追求。而且,她做到了。
四十年前的1978年,我国正式恢复硕士研究生招生。王迎军考入著名陶瓷专家刘康时教授门下。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导师那里听到“生物材料”这四个字,从此深深刻在脑海中。工作后,王迎军在导师的支持下,一头扎进这一神秘领域。只是,她没有想到,这一干就是四十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广东,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很多同事离开学校后,工资待遇与高校相比,高出几个数量级。但王迎军对这些似乎没有兴趣,面对企业重金聘请,甚至连她唯一的搭档被企业挖走,她都没有任何犹豫。她沉浸在生物材料的海洋里,自得其乐。经常到了晚上十一二点,肚子咕咕叫起来,才发现忘了吃饭。
四十年的坚守,王迎军从一个人、十几平方米的实验室,发展到今天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一支院士领衔,长江、杰青、优青等为骨干的两百多人队伍,实验室面积16000㎡。这支队伍和平台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学术影响。
在这个平台上,她带领团队原创性研究出类人骨大缺损再生修复体,让骨肿瘤等疾病导致的承重骨大缺损由传统的截肢治疗变为国际前沿的保肢治疗。她研究的抗菌材料可以在杀死细菌的同时,保护正常细胞的成活,且不让细菌产生耐药性,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她带领团队研究的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先进材料为基础的精准修复成套技术,在临床成熟应用,已让数千例不能治疗的病患群体得到有效治疗。
她的每一项国际领先成果都让“中国”这两个字在国际上更为响亮。有人问她,“你的研究为什么总是能成功?你的选题依据是什么?”她说,“其实我的研究只有十分之一是成功的,若没有那十分之九的失败,也就没有这十分之一的成功。我的选题依据其实就是两个字:需求。病人的需求、临床的需求、国家的需求。”
在华工,她是一位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学生们曾评价她有读书人的风骨,学者的严谨,女子的优雅,校长的魄力以及为人师表的风范。这是天赋使然,也是华工和广州这座包容创新的城市给予她的淬炼。
2018年10月12日,王迎军卸任校长一职。仅一天的时间,华工学生微博公众号就被刷屏了,阅读量就达到10万 ,折射出同学们的不舍、关心,社会各界的评价、赞赏……王迎军感动地说:“这是我得过的最高奖励,我一辈子都不会和我的科研、我的学生分开。”
统筹:张英姿 肖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