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证明,每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都将为全球各个地区的经济起飞提供一个新的机会。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带动了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美国底特律从一个小城发展成美国的汽车城;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助推旧金山湾区硅谷、日本九州岛的繁荣。
九州在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地位
半导体工业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之一,最早在美国形成规模,上世纪70年代一度独占鳌头。日本政界、企业界很早就认清了半导体工业的巨大潜力。从60年代开始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半导体产业加以扶持和保护。集中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集成电路的研究与设计,使得日本半导体工业在短时间内获得了飞速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九州不失时机地选择了半导体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到了1985年,九州的集成电路产量已经占到日本的44%,是当时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硅谷的世界第二大尖端技术工业集中区,并被称为硅岛。
现在,日本近四成半导体产品出自九州,它云集了200多家世界顶级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及零部件制造商,索尼、东芝、日立、三菱、富士通、信越化学工业、东电电子等知名公司都在此设有生产基地。2017年日本九州半导体制成品出口额约1.4万亿日元,占到了国内份额的22%。
九州半导体崛起之路
九州位于日本四大岛最南端,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人口1400万。行政区域包括今天的福冈、佐贺、长崎、熊本、大分、宫崎、鹿儿岛、冲绳八县。其中,长崎、冲绳在二战破坏严重,几为废墟。
历史上,九州是日本通往亚洲大陆特别是中国的门户,中国文化多通过此岛输入。明治维新后,九州逐渐发展成日本化学、钢铁工业中心。1967年,三菱机电公司首先在九州建立半导体工厂。70年代中期,这里的半导体工业迅速发展。1975年,九州集成电路产量为9500万只,占全日本的三分之一。到80年代中期,九州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工业生产基地。
1985年产量达到60亿只,同年,美国著名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在长崎县建成集成电路工厂,使九州所有的县都有了半导体工厂,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商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在日本的分厂也设在这里。在80年代末,全球约有15%的半导体硅片在九州生产,九州岛半导体年产值为日本全国年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崛起,在独特的道路上
众所周知,美国的硅谷是在斯坦福大学与一众研究机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九州半导体工业起步之初,既没有一座世界一流大学,那么它的高技术密集型半导体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优越的自然条件的一大因素。九州气候温和,湿润多雨,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未受工业污染的自然环境,为半导体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集成电路生产需要大量的水,一个较大的工厂一天就要消耗掉1000吨清净的水,且对水质要求极高。半导体工厂的“超净车间”对尘埃的限制也极其严格,粒径小至几微米的尘埃就能导致产品的报废。
而九州环境恰好有适合集成电路发展的自然条件,像日本很多大规模集成电路工厂厂址就选在了素以水质良好、生产烧酒闻名的熊本市。2005年左右,日本九州岛生产半导体的企业就已超过600家。
半导体工业消耗原材料少,产品虽小价值高,运费低廉,仅为产品售价的0.2%-0.5%。因此,它可以选择比较偏远、分散的地区发展。低廉的地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发展半导体工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当时,九州因为工业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使得这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另一方面,九州不仅海运方便,而且有完备的航空运输条件,各县都有较大的机场。
六七十年代半导体产业兴起,九州当地政府正是看准这一形势,及时制定了各项优惠和鼓励措施,以吸引半导体工业在九州落地、发展。各县在工程建设、交通、供水、供电、能源等方面为半导体工业提供帮助。当地的企业也积极充当半导体工业的配角,主动为半导体工业协作配套,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产业链。九州地区的30多所公立、私立大学也开始设立半导体设计、系统情报、电子器件、纳米材料等与半导体相关学科专业,源源不断地为九州半导体行业输送人才。
这一切,促使九州的半导体工业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发展起来。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特别是2016年熊本地震,一部分企业关闭、撤离、重组,九州半导体工业在日本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随着图像传感器、汽车用半导体等附加价值较高的电子零部件产品的发展,九州半导体工业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暂无人能够撼动!
回顾日本九州半导体工业发展之路,对于立足打造世界级半导体产业群的中国来说也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