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产品的种类不断丰富。相较于巨头们都热衷的年轻群体和大众化产品,一些小而美的小众产品也在悄悄发展,并且收获了一群稳固的用户群体。本文作者从自身工作经历出发,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你分享。
“风口之上,行业之下”应该是很多创业型公司的真实写照。作为创业公司的打工人,在巨头之下讨生活,要比大厂的打工人做着多倍努力的工作已是共识。对外我们习惯称自己的公司“小而美”,对内我们只能在业务之内想尽“奇招”只求不做炮灰活下去!
“风口之上”是指工作大行业是15年的移动医疗和17年的短视频直播,“行业之下”指的是热门行业中的垂类细分领域,在小众人群中谋生存,服务的是肿瘤病患和中老年人群。工作方向倒是始终如一,社区运营从未改变。肿瘤病患社区和中老年短视频社区工作其实都不算成功,某种意义算是失败的工作经历。
在做“肿瘤社区”时,发力点是内容聚合人,人获得内容,此时像做内容圈。中老年的直播则进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直播载体形成群体意识,成为社区圈,下文从两个社区案例的执行层聊聊我“失败”的经验。
一、垂类病种医疗社区简单说社区形成条件是依托某个属性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彼此产生一定的交互并沉淀优质内容。对于疾病社区的线下映射多见各类病友社团如“**爱心之家”,病友的线上组织则多以Q群垂类论坛形式存在,下文讨论的肿瘤病患社区则依托QQ兴趣部落而建。
首先交代一下背景,公司产品为肿瘤病友社区APP,作为打工人工作职责之一是让目标用户知道并使用产品,在QQ兴趣部落上建“社区”目的就是为了导流。
(部落内嵌在手Q中,并有独立APP,但已被战略放弃,上图为网页端)
回看15年的部落像是社区的1.0版本-贴吧,确定社区调性和方向、做内容、找用户、设规则、做活动并最终达成完成病友社区小生态,形成内容的产生分发并做到产品的导流就是我的工作了。
1. 定调性和方向社区调性向以玄学著称,大众认可好的社区是有自己的文化如快手的老铁、社区用户有很强的归属感如B站的二次元和有属于站内的故事如知乎的“刚下机……”,但之所以称为玄学是以上并非社区的调性的全部,社区至少是链接内容、消费者和生产者并形成三方间良好粘性的产品形态。
产品定位就是肿瘤病人,那兴趣部落自然也是围绕肿瘤病患做内容的消费和生产,方向也就是肿瘤病患感兴趣的内容方向。
2. 做内容所谓万事开头难,对于从零做社区填充内容是第一步,运营最苦逼的搬运工作在所难免了,其次利用了信息不对称我也搜寻互联网上已有的内容进行二次编辑整合,尽量简单直白的说明了内容,在这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人肉去把中科院肿瘤医院的各科室肿瘤指南变成电子版的经历,作为非医学生的我不要太痛苦。
社区需要优质内容,上述内容虽说干货满满,但此时更像是一个媒体平台。作为刚入行的运营所能参考的就是已有的pc端肿瘤病友论坛贴吧,发现病友自建论坛除“久病成医”的干货贴外,经历贴和求助帖其活跃度是相当高,此时基本可以确定部落对ugc内容的方向-让用户生产经历贴!
因为还处在零起步阶段,没有用户情况下只能继续“运营人”的自嗨并发挥“写作”天赋。由于承担自媒体工作,做故事内容征集写自媒体同时可同步社区作为冷启内容。
到现在还是做基础社区氛围的搭建,在写人物故事时会刻意去寻找真实案例,并有意进行种子用户的挖掘。对于这部分人群尤其年轻的病患,他们需要一个有归属感能够发声证明自己存在的地方,不过难点就是他们对社区的信赖程度,是否愿意发声。此时前面铺垫的内容承担着中立的工具属性,无广告的社区氛围则利于促成用户发声。
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帮助他们发声,撰文写故事的方式帮助记录生活点滴,降低ugc社区产生内容的智力成本,高度相似的经历提供阅读内容外还可用于用户的二次创作如持续的跟帖互动形成新的消费内容,原型人物会有社区荣誉感,激励持续创作开帖。
相近的内容密度足够高会产生更为细分的内容,带来有效的讨论,有了交流进而有了用户间围绕内容进行互动从而带动整体的社区氛围。
肿瘤社区有个难逃的话题就是死亡,有过同用户的沟通一部分人会乐观面对,但多数人还是恐惧,社区能做的就是客观的记录,社区能做的只是提供精神的寄托,无法替代医学治疗。
3. 找用户做内容和找用户基本同时进行,好在社区足够垂直,干货内容可以先行一步,另一个好处垂类社区如方向得当用户自然易于发现。
1)QQ群
在15、16年QQ群一直是高效寻找目标用户的地方,搜索关键词会出现相应的QQ群,虽然微信已经普及仍有部分社群持续这高活跃状态,QQ兴趣部落诞生之初也是同社群结合相当紧密,此时需要做的就是同群主沟通能否接入兴趣部落。
说明兴趣部落同QQ群的关系以及通过填充的内容对应用户存在的需求,但由于人群的特殊性存在部分售卖假药等黑产已经给部分用户带来创伤,对于有公司背景的我和kol沟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社区内有干货内容的存在,作为用户在社群内分享会吸引一部分目标用户通过内容转化关注到社区,另外同群主(kol)沟通中说明社群所不具备且社区所能提供的东西,通过公司已有的公立医院医生资源,为社群提供医生群内答疑等,尽量消除用户的疑虑。
2)微博
对于寻人尤其是大v用户微博应该是最好的渠道了,微博的认证和粉丝关注已经帮你筛选了最精准的用户出来。
通过微博关键词找到了很多精准且在垂类病种中有影响力的医生、病患,除去医生外病患资源是早期社区大V的来源,其抗病经历也可反哺自媒体作为内容传播。在某段时间主要精力就放在同这部分用户沟通上,另外通过微博的前身博客也找到了一个庞大的肿瘤病友组织,他们会定期做线下病友交流分享会,分享治疗心得交换名医资源,甚至出书写传记,其中不乏抗癌明星。
我有幸参与过他们的线下组织并因此结缘抗癌明星,由此也获得其书籍整理电子版并进行传播的权利,这也帮助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病患家属,增加了社区的关注。
3)自媒体
在工作时同时兼顾自媒体账号,由于APP功能所限,某些社区功能会以兴趣部落作为承接载体,所以自媒体也会向兴趣部落做引流。
在社区(兴趣部落)做话题征集引导用户生产内容,通过前期铺垫内容让用户从逛社区到融入社区,从参与互动到生产并获得认同和反馈,从社区中选取优质内容在自媒体中进行二次传播。
4)兴趣部落垂类榜单
由于在他人平台上身份等同吧主,除管理社区外就是研究平台规则。社区创建在医疗分类之下,研究兴趣部落医疗垂类贴吧排序规则,争夺曝光资源也是工作之一,QQ的海量用户可通过兴趣部落的排名为其引流关注。
4. 设规则做活动社区是基于QQ兴趣部落功能,作为创建者(大酋长)只能围绕创建话题、删帖、顶帖等基础的贴吧玩法做拓展。
上述阐述了做肿瘤社区时的一些经验,在运营工作上感悟到内容和氛围的重要,对于垂类社区其价值为细分人群提供高效率“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社区的某种行为让目标人群有了反馈甚至产生了社交货币并获得了社交资本。
关于商业模式其实本不该是运营操心的事,但现在回头去看“风口之上,猪也能飞起来”这件事取决于风是否持续的吹,移动医疗行业政策决定生死。再好的交互、再给力的用户体验,为病人提供社区氛围感,聚集无数同属性用户之后能做的也多是医疗之外的帮助,肿瘤疾病可算重症也可看为慢性病,风口过了什么“院外护理、在线诊疗”此类短期难以变现均被资本看作无效弃子。
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同公司继续走一下去,甚至兴趣部落也因其内核趋同贴吧并没有很好的移动化已被鹅厂战略舍弃,现在苹果市场已搜不到其独立APP,QQ上也找不到任何兴趣部落存在过的影子,仿佛从未出现过,唯一证明它存在的地方可能只剩官方建立的Q群,一年未响动的群有了声响,不停@官方询问部落后续……但已无人回复。
二、中老年短视频直播社区互联网公司中提及中老年多和下沉用户一同出现,少见单独以中老年用户为主要人群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相比肿瘤病患为求生刻意寻求带有关键词的产品,对该人群多数不愿承认自己老了且产品下载路径更倾向于社交传播,市场中带有中老年关键词的APP下载量也不尽人意,如果本身不是中老年,除观察长辈手机/家庭群发链接外很难知道他们使用那些产品。
公司始于视频剪辑工具后转型社区,种种原因社区玩家变为中老年人~
或许是2016年千播大战,跟风做了直播,在17年初入职时直播仅支持开播、观看等基础功能,而我的工作就是从社区培养主播、引导社区用户观看直播。
1. “奇特”的产品形态人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也有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中老年人归属和被需要可能格外看重。当中老年人的个人价值不能在社会和家庭得到施展时,很容易陷入精神的空虚,所以也能理解长辈频繁发“养生鸡汤、美文祝福、年画风特效和游玩照片”之类内容的原因,想必是从中可获得一定的精神满足感。
A产品提供了剪辑功能满足了部分中老年生产“朋友圈素材”的需求,同时在A产品中内容有曝光展示的机会,通过某些策略的制定给予了他们被“重视”的感觉,在理想状态下符合上图“为工具而来,因网络而留下”的认知路径。
2. “友好”的社区氛围对一款社区产品来说,社区氛围就是产品调性也能说明用户的特质,可以增强用户的归属感,不过另一面就是过于强调调性则造成用户容易抱团,排斥其他用户,产品容易造成天花板,这是产品用户量始终上不来的原因之一。
本文不讨论A产品因社区调性带来的负面情况,重点在社区的进化以及直播如何融入社区。
1)成为提供“社会资本”的工具
“年纪大了就容易怀旧”外出旅行拍照、家庭合影或者日常花草、猫狗等占据着父母的相册存储。父母使用各类工具将照片制作成视频音乐相册时,满足了相册存储功能同时也增加了照片的趣味性而获得了自我满足,社交渠道获得亲友的赞誉甚至请教制作方法,获得了成就感,在自我满足和外部荣誉之下,部分用户获得持续制作内容的动力,工具也就获得了社交传播。
2)成为独特的社区
理想状态下,看到社区中相似的内容聚集时可帮助用户快速融入,相似的内容也可让更多用户有意愿产生相近的内容,从而产生更多的社区内容,社区内容的相似性又帮助找到相似的社区用户如此往复。
但对于UGC短视频产品,绝大部分用户上传的内容对非好友来说都不具备价值,当内容不具优势时,互动或许可带来转机。
不管是用工具心态制成后的站外分享,还是因社区策略制作后的站内“被动”展示,人们都是在寻求最有效的途径来最大化他们的社会资本。平台通过现有用户属性取“最大公约数”来择优选出内容展示,帮助部分用户获得除朋友圈外的额外社会货币,给予社会资本,让其获得满足。
有别于其他群体,产品提供内容曝光、评论展示等基础功能后,由于中老年用户的“人情观-别人给我点赞互动,我要回访”会形成较好的互动行为,上述行为就会产生新的社交货币即除因熟练使用工具、有精美素材制作的视频内容外,良好的社交互动行为也会因此获得他人的关注,这一层“工作证明”降低了社区货币的获得门槛,毕竟多数人创作内容也是寻找“存在感”,内容只是其中的媒介。
虽然内容中的中老年喜爱的特效视频、游玩影集和年画风音乐MV评论区多见“点赞、真棒、加油期待回访”之类在我们看来不痛不痒的留言,但对他们来说这种公开式的留言方式写出已出于真心而非敷衍,细想线下场景两个不熟的中年人见面不也多是寒暄,而进化为重度社区用户“60后姐妹团爱恨情仇”更像宫斗剧,“出场”方式绝非这么简单,有机会可详聊。
3. “奇特”的直播定位说回直播,17年市面可参考的直播形态多为肤白貌美的秀场和游戏直播,我的工作是要社区的中老年用户来参与直播,将直播作为用户的内容之一,增加用户对社区的认同感,这也是我开篇说明自己做的是社区运营而非直播运营原因。
1)社区短视频同直播的关系
人的时间有限,使用产品基本就是零和博弈的过程,产品内短视频同直播就是相互依存且相互冲突的关系,短视频本质是认同,是粉丝,直播的本质是注意力,是转化。
对于新用户如果无法快速理解短视频社区的成长路径,即不知道如何制作出符合社区调性的视频作品时,直播或许可以为新用户获得新的社交货币,减少流失并为后续更快的融入社区做铺垫(前提是社区内容同直播内容格调相符)。
对老用户来说,社区原有的视频制作成本高、频次低,无法带动产品高频使用并且部分用户无法通过此类“工作证明”获得满足感,或存在社区的阶级固化,急需新玩法打破现有规则,直播则提供了对社区有粘性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证明的用户。
不管是新老用户对于直播“1.0版本的定位就是让社区用户有更好的归属感,同社区氛围不割裂”
2)直播的成长
有了上述定位就需要考虑下面的问题:
- 中老年对直播的认知(“直播社区”是什么)
- A产品做直播的优势(“直播社区”的玩法)
- A产品的用户为何要参与直播(用户参与“直播社区”的理由)
- 直播是否能增加用户对产品的认同归属感(用户融入“直播社区”并形成新的文化)
问题1 中老年对直播的认知(“直播社区”是什么)
直播虽已经过千播大战的教育,但目标人群毕竟不同,要从业务层面考虑用户是否对直播有认知,认知程度如何,解决问题最重要,以共情同理心将用户分为一下3种情况:
①社区原有kol:
“富有的,给他更多;没有的,把他仅有的也拿走。”这是《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作为社区我们当然不会照单全收,直播冷启我们需要让更多用户知道直播,kol的直播可以让更多用户知道。
这部分用户多有一定的身份标签,根据标签的不同定制直播栏目类似如“名人堂”,在站内做banner宣传、活动推广,给他们直播的理由,将直播打造成他们容易理解的电视栏目,而他们就是上电视的名人。可能内容的趣味性大打折扣,但对渗透有很大的帮助,用户也乐意配合,作为短视频内容的直播延伸。
因为中老用户的学习成本高,他们在社区中已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并且实际精力不允许拓展太多新玩法,在原有工作证明得以保留的情况下,想要长期持续直播产生内容并非易事,所以注定只能是直播频道的“导流者”。
②社区用户:
这部分用户大概率因kol而看直播,后续做直播活动如歌唱、朗诵比赛等活动脱颖而出。在社区无法获得的满足感但通过直播可获得,由于本身有一定好友,所以直播动力更持续,可将一部分精力放在直播中,该部分为后续社区型直播用户主力军,帮助平台丰富直播内容,拉长直播时长,是直播频道中的主力玩家。
相比图文视频,直播更为立体的展示一个人的性格外貌,通过言谈举止了解这个人的思想,通过环境了解这个人的生活背景,直播丰富了他本人。当我们都爱邓丽君,喜欢她的歌,通过短视频将爱好扩散,通过直播将爱好表演出来,满足了用户多场景互动。
③非社区型用户
直播先是基于内容后是基于人,这句话放在这部分用户中更为直观。没有了社区粉丝基础,这部分用户如能持续直播必懂得一定用户运营技巧,毕竟直播内容由平台把关,定是模仿了部分社区直播内容并加之发扬光大才能得以生存。
说上述话的原因是由于要保证社区调性,对于直播内容、主播年龄都有严格的控制,虽为明确说明,但有意扶持中老年主播如有一定才艺则更是力捧。对于市面常见的秀场类主播尤其年轻貌美、声音浮夸如出现则刻意打压,减少流量,保证中老年主播的“生存环境”,严格把控社区调性。
因为前期对内容的严要求,后续站内原生主播持续生长,出现了很多中老年且实力不凡之人,这部分主播后续成为产品的营收主力军。对比短视频,他们将直播作为新的社交货币并融入到社区之中,与短视频社区也不会存在很大的割裂感。
问题2 A产品做直播的优势(“直播社区”的玩法)
大众认知下如果是中老年直播可能是这样:
优势:
- 时间充裕,目标群体相比年轻人娱乐时间更多
- 经济优势,一二线目标用户可消费能力强
- ③孤独感和被需要感,社会身份的转变需找到新的生活价值
- ④中老年娱乐内容少,线下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娱乐方式有限,线上专属中老年社交娱乐方式主要集中在微信、k歌和短视频产品中,直播内容较少。
劣势:
- 学习成本高,主动参与性低
- 消费理性,区别秀场荷尔蒙消费中老年消费较为理性
- 常见的秀场类内容及弹幕互动方式对中老年不友好,容易受到忽视从而无法在直播间获得“身份地位”和认同
- 认知改变难,市面直播多以年轻化内容为主且节奏快,目标用户可能感知”无法参与“甚至抵触心理。
A产品做中老年直播的优劣势:
优势:
- 有钱:中老年用户集中且”高净值“用户多
- 想玩:平台无多人及时互动功能,对中老年人线上”群体性“活动的社交需求没得到满足
- 场景:提供除短视频互动外的社交场景,增加社交货币
劣势:
除中老年直播劣势外,已有社区用户习惯站内功能,任何新功能都会引起短暂的不满,部分占据社交资本用户不愿增加新的社交货币来稀释原有生态。
基于上述优劣势为其添加玩法,优势中针对群体性社交、孤独感和被需要这几点,全民k歌的歌房可获得一定的满足,他们以家族、兴趣爱好为据点,半熟人间邀请制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
但k歌毕竟存在门槛,针对普遍的孤独感,陪伴式和中老年的泛文化类直播内容尚可入手。对目标用户,好的运营方式就是根据特性做活动,前期以邀请制找主播,为主播增加曝光让站内用户都知道开通直播并来围观,通过产品功能让用户参与到直播中。
劣势中的学习成本高那就需要产品的补足,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之下提出产品策略如上麦互动交互展示方式就需根据目标用户做考虑。
这里说两个值得夸耀的细节,产品虽然迭代了很多营收项功能,但对上麦按钮和麦序数量这两点基本没做过多改变。
上麦按钮:上麦按钮和礼物按钮同级别且优于打字互动和转发,直播业务模式下礼物按钮重要不用过多说明,上麦按钮的突出则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 中老年用户生理机能考虑,语音或视频直接对话效率一定高于打字看弹幕。
- 对主播来说,主播为社区用户转化且初衷多为打发时间,主播在意的是有人和他说话并且越方便越好,便利的操作有利于用户上麦的互动。
- 对观众来说,对比其他直播产品上麦并非重点,A产品并没参考主流样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为观众提供最便利的上麦互动方式。增加上麦就能增加用户间的互动交流,能弥补内容的不足,甚至从最终付费的心理来看,互动最终让用户间突破主播观众隔阂,让成为朋友变成可能,付费也成为人情的往来。从围观的观众来讲,有内容的互动式聊天肯定要比无主题的单人演讲有趣的多,毕竟在少了颜值的情况下,大家默认关注的是内容,也满足了老年人爱凑热闹的心理,同时上麦的用户也可帮助主播“招呼”直播间观众,调动大家的情绪。
- 对平台来说,上麦可以增加主播开播时长、观众观看时长、促进用户社交等,对中老年平台在社区内培养直播行为有利而无害,理论上社区化的直播也不希望出现粉丝集中在某一个主播身上,保证每个主播开播都会有一定量的忠粉观看足以。
对于上麦可能有些人会联想歌房或多人窗口直播,但从用户角度则没有了“主播”概念,用户上麦更多是作为主播内容补充,起到参与的目的,而且歌房的出现不利于其他用户开播,会对开播主播数有影响,我们希望的是部分用户通过上麦体验到直播的乐趣,可在合适的机会自行开播并召集好友捧场参与上麦互动,形成新的主播筛选循环。
如果产品参照其他直播将上麦弱化,我相信直播社区化基本等于失败。上述都是因为上麦按钮做的明显带来的好处,坏处有没有?可能的坏处就是上麦观众存在违规行为,虽然这可能会给平台造成负面影响,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且可以通过技术加人工审核手段及时处理。
麦序数量:这里的麦序数量对比秀场类平台应该少见,多数这个麦序量级直播形态基本已变类歌房小窗口形式。产品没有改变的原因是保证了“主播”身份也满足了中老年爱热闹的心,多人互动有利于形成讨论、互动,帮助直播加速社区化,形成用户好友关系……
问题3 A产品的用户为何要参与直播(用户参与“直播社区”的理由)
上文很大的篇幅都在叙述关于“社交资本、工作证明”的内容,对为何使用直播,简单来说提供了新的社交货币。
短视频是内容,用户之间的交流在于异步的互动,直播则在社区之上更进一步,需要实时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这一点其实很考验个人能力,尤其还是在用爱发电的中老年人群里。
也曾寻找过公会,但在成本等考虑之下还是选择了“最笨”但最符合社区化的方式。在做直播内容的时候发现,不管任何年龄层都愿意为“美”消费,用户参与短视频制作是希望追求社交货币,直播能获得满足时他们也乐意尝试。
作为主播他们有了被众星捧月的感觉,我会为这些中老年主播建立粉丝群,引导产生适合的短视频内容帮助分发,为他们吸粉,在直播的过程中作为内容的生产者除精神上的奖励外,还会获得真真切切的收益,参考中老年为各种极速版产品的奖励金而打卡拉新,直播的营收足以带给他们额外的惊喜。
作为观众同样因内容而来,在付费观众中直播打赏可以算是付出网络成本最“少”,网络社交见效最快获得社交资本的方式了,直播间内等级地位较低的人总会突显出小部分付费用户的特殊,当形成足够的社区规模时更是会激励其他人参与到付费买地位的有中(中老年为主的直播社区arppu值约90元+)。
A产品比较有趣的例子是这些付费的中老年用户往往也会开直播,而形成的社交关系此时就会涌入直播间,通过上麦等方式共同为观众打造一个主播没有才艺,但也能持续观看的直播内容,此刻秀场类的才艺内容就无关紧要。开直播,就是交个朋友咯~
问题4 直播是否能增加用户对产品的认同归属感(用户融入“直播社区”并形成新的文化)
说结论,直播对社区归属感的提示有很强的帮助。直播对短视频社区是内容的延伸,主播作为社区的一份子会参与短视频内容的投稿并且粉丝间形成小团体也没有放弃短视频社区,直播录屏、截图等衍生内容作为短视频素材来源之一,运营也会刻意做唱歌等视频活动,帮助直播用户在社区扩大影响力。
3. 直播的困境短视频可以通过社交渠道不断吸引流量,但直播则是消耗流量的地方,理论上直播是有限时间的生意,主播固定时间表演,观众为这个时间价值买单,短视频社区则起到直播之外用户的消费场景。
传统的秀场直播重头部主播,重付费用户体验,新用户很难在秀场模式下快速融入,平台则努力将未付费转化为付费,付费转化为土豪用户来提升渗透和arpu值。
A产品理论上在用户不断转化直播社区中,通过服务更多的用户就能有更好的营收,但现实问题中老年社区在现有玩法下难变大,他们的审美视角无法同移动互联网用户中的大多数一致,最终结果短视频用户增长缓慢,对于直播这个产品模式如想赚更多钱,必定要逐渐“秀场”化。
在前文提到的三类主播中,中老年社区kol对“人情债”和自己的社交资本看的很重,不会贸然消费自己的社交货币。
社区用户则处在中间层,善于互动的中老年会很快掌握直播要领,获得了社交资本外也看见了实际的收益,但在观众固定的情况下收入也会固定,无法满足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最后一个是新用户或没能掌握短视频社交货币的一群人,他们可能因直播或工具而来,赚钱目的明显,但最大的问题他们没有归属感,他们是主播中最不稳的一群人,但也是直播里唯一能带来新鲜血液的一群人。
今天再看产品信息流的排序基本可推测直播的调性,需要新鲜主播的注入带来新的营收,在盈利和社区化此刻最好的选择可能也是前者……
三、最后聊聊自己前四年的运营工作给我带来的就是思辨、灵活、快速尝试,认识到运营的执行力的重要,不去尝试所想终究无用。思考社区会想看大家在网络上交流的变化,了解竞品会把已知所有目标用户产品都去体验包括这个行业的优秀产品。工作第五年的自己内心变得迷茫,执行力也变差,处于焦虑之中,希望尽快调整状态,找到合适的工作方式,另外也在努力的系统学习中~
本文由 @马丘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