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楸帆演示人工智能创作 对于小说创作来说,10月27日是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首个华语科幻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共生纪》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人工智能(AI)进入小说写作领域。
人工智能已经能写出一些有表现力的段落
如果你对人工智能的印象还停留在与人类对弈下棋,或者生成出磕磕绊绊的语句,那么接下来要讲的故事或许会更新你的认识。
10月27日,与《共生纪》项目一同走进大众视野的,还有一个由大学生研发的AI写作程序“AI科幻世界”。这一AI写作程序源于创新工场 DeeCamp 2020人工智能训练营中的大学生创新项目“AI科幻世界”。这个团队的大学生来自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乔治梅森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他们在一个多月的DeeCamp训练营期间,自主设计研发了AI写作程序的主要逻辑,开发出了一款有趣的智能写作工具,并获得了本届训练营的创新赛道冠军。据创新工场CTO、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介绍,该模型基于预训练技术的超大规模中文生成模型,模型规模与OpenAI的GPT-2 Large相当。
对使用者而言,这一AI写作程序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便可以生成出小说。譬如输入写作风格、故事背景、角色列表等关键部分之后,机器便可以自动生成出文本。
经陈楸帆等科幻作家尝试,“AI科幻世界”已经可以在输出语法上非常通顺,同时拥有一定文学表现能力的段落。例如具有科幻风格的叙事段落:“我觉得自己是一只被人从坟墓里面拉出来的兔子。一个声音叫道:你在这里干什么?我抬起头,看见一个巨大的,浑身透明的身影,正站在我的头顶上方。我知道这只是幻觉。因为在这个空间里,不可能有另外一个人。”(本段由创新工场 AI 文本生成模型自动生成)
这也是《共生纪》项目的背景。有了会写小说的AI,科幻作家们开启了一场有创意的实验,由传茂文化和创新工场联手打造的《共生纪》项目,集结了国内11位新锐作家。在未来的两个月时间里,人类作家与AI算法将围绕环保、人机关系、性别、文化多样性等主题,协同创作多篇科幻文学故事。
最近10年AI真正有了深度学习能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领域不断展现创作力。2017年5月19日,微软小冰推出的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与大众见面,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
此后,人工智能不断在新闻摘要、电视剧剧本、儿童故事创作等文本创作领域有卓越发展。这一次,《共生纪》项目又让大家认识了来自创新工场的人工智能小说家。
从技术的角度,王咏刚对AI创作历程升级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的AI仍处于婴儿期时,人类在试图去教AI做事,而不让AI解决东西;最近的10年里,AI真正有了深度学习的能力,不管是在绘画、音乐还是文本生成领域,AI有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把学习的模型或者规律应用在创作空间里面去。”王咏刚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今天《共生纪》所使用的预训练技术的超大规模中文生成模型,具有类似操作系统或开发平台的特点,开发者将在未来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共同创造后著作权是绕不开的话题
谈及“共生”,陈楸帆表示,人机共创实验使用更多的数据、更智能的算法,但目标并不是写出更好的作品,“人机共创的目的是打破边界,展开对话,实现人与机器的动态交互,让思想碰撞与流动”。陈楸帆说:“AI人机共创不仅仅是文字型创作,接下来会是图像、音乐等更多可感可触的艺术形式,带来全感观、沉浸式、多维度的创作体验。我们想通过一个实验,一场游戏,一次观念上的冒险,以想象力为信仰,以对话为方法,打破所有的边界与原有的知识藩篱,追寻生命、宇宙与美的意义。”
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同创造的环节,有科技的理性,也有文艺的浪漫,不过也仍有许多需要磨合的地方,比如著作权就是绕不开的话题,“今天作品的著作权人和AI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法学界是没有任何清晰的界定的。”王咏刚说,在实际执行层面,他的建议是在著作权归属上也进行声明。“因为一部分是人类创作,一部分内容是AI的作品,只要人类创作者不要去声明这里面所有的文字都是由我创作的就可以。”
【来源:青瞳视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