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认知里,车展的重磅新闻应该是新车。可是,今年上海车展的头条新闻却是车主站在特斯拉车顶上维权。这一事件持续发酵,一连几天都是热点。4月22日,特斯拉向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提供了车辆发生事故前一分钟的数据,并作出一份文字说明。关于这个数据的公开方式,关于何为“热衰减”,何为“失灵”,关于主动刹车的介入,关于驾驶特斯拉的方式……大家众说纷纭。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中国市场监管报公开了事故车辆发生事故前一分钟的数据,附文字如下: 在驾驶员最后一次踩下制动踏板时,数据显示,车辆时速为118.5千米每小时。在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的2.7秒内,最大制动主缸压力仅为45.9bar,之后驾驶员加大踩下制动踏板的幅度,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92.7bar,紧接着前撞预警及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最大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140.7bar)并发挥了作用,减轻了碰撞的幅度,ABS作用之后的1.8秒,系统记录了碰撞的发生。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车速持续降低,发生碰撞前,车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时。 另外,特斯拉表示,在事故车辆发生事故前的30分钟内,驾驶员正常驾驶车辆,有超过40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同时车辆有多次超过100千米每小时和多次刹停的情况发生。
细数起来,这并不是特斯拉第一次被消费者质疑,而4月19日的维权事件将这种质疑推向了顶峰。4月21日,海口一辆进口长续航版本Model 3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右前轮底盘连接轴脱落,目前车主已经将车辆送至海口特斯拉中心;同月,得克萨斯州休斯顿的一辆特斯拉电动车在“无人驾驶”状态下,撞上了一棵树上后起火,造成两名男子死亡。
根据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发布的报告,自2013年以来,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生数百起交通事故,累计造成175人死亡。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在美国范围内,特斯拉有200起事故是由失控造成的,其中,9起造成死亡,50起造成重伤。
无论这次上海车展事件最后如何收场,以上给特斯拉带来的,不仅仅是记载在事故中心的数字,而是长远的影响。
困境重重
从软件系统到售后,从国内到国外,似乎特斯拉陷入了“全面被控诉”的局面。软件层面,自动驾驶技术和刹车等系统的安全性被质疑。数据层面,车内高清摄像头涉嫌侵犯车主隐私。这些让特斯拉引以为傲的高科技变成了把它推入困境的推手,当时有多高调,此时就有多被动。
此次上海车展维权事件,官方的回应不仅没有起到灭火的作用,反而让人觉得傲慢无理。不管是否如特斯拉公关副总裁陶琳所说,郑州车主在车展维权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维权,可以肯定的是,车子本身出了问题,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买卖双方本应该是可以协商解决,事情闹到这一步,不管因为什么,都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因为枪响之后,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不是赢家。买方耗尽了自己的心力,甚至还因此受到了行政处罚。卖方则是受到了舆论的广泛批评,新华社、中国政法网等大V接连发声,特斯拉的完美形象早已不在。
如果说,舆论只是动动嘴,并没有伤其筋骨。那么来自监管部门的指责和股市的下跌则让特斯拉感到“动了真格”。
4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接连对此事件表示高度重视。市场监管总局称已责成河南省、上海市等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月19日当天,特斯拉股价下跌3.4%,市值蒸发约2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68亿元。
不要让高科技背锅
不管是郑州的刹车事故,还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自动驾驶事故,都将矛盾指向了“人工智能”。
正如自动挡的汽车不如手挡汽车有驾驶感一样,有了“高科技”的加持之后,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双手,却在有些方面变得不可控。一旦发生事故,硬件方面的缺陷,一目了然。软件方面的缺陷,如果拿不到关键数据信息,就举步维艰。
诚然,数据是企业的,涉及到企业的技术机密。且目前技术并没有完全成熟,选择这样的车辆就选择了风险。但,这并不能作为企业推卸责任的理由。
除了人工智能,特斯拉独树一帜的地方还有电池。与其他企业不同,特斯拉采用的是储电能力比较强的三元锂电池。正因为此,续航里程超长。可是,此类电池对散热的要求也格外高,即使如特斯拉一样每个电池都有独立的保险装置,一旦发生碰撞或者短路,起火的风险还是很高的。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有风险就选择停留在原地,AI和三元锂电池都是当下时代的选择。而且,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不应该成为企业保障消费者安全的借口。任何一起事故,高科技都不背锅。
人工智能领域的愿景是,教会机器像人一样学会因果,能够逻辑推理。纯电动车领域的愿景是,电池续航里程超长,且不会发生起火事故。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要走很长一段路。
无论人工智能、电池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不能责怪技术的不完善,而应该责怪应用这项技术的企业。
消费者才是最终的裁判
尽管特斯拉的公关水平备受争议,但有一句话说对了,有些事情是一个新产品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车主之所以选择这种维权方式,一方面是因为车主的诉求在特斯拉那里没有被响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车主在车展维权成功的先例。可以说,消费者不仅给特斯拉上了难忘的一课,也给中国车市上了难忘的一课。
老话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从燃油车市场向新能源汽车市场迭代的时候,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是特斯拉也好,是其他企业也罢,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得消费者信任者得天下。
汽车与其他商品不同,其他商品的缺陷最多影响消费的使用体验,而汽车的每一个小问题都与车主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如中消协所说,企业经营的首要前提是尊重消费者。作为汽车生产者,企业掌握相关数据,应当利用专业知识严格自查,技术优势不应成为解决问题的阻碍。
一言以蔽之,无论多大的企业,都需要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才是长久发展的王道。
写在最后:毋庸置疑,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纯电动,特斯拉都是先行者。而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恰如鲶鱼效应,加速了我们新能源汽车研发的进程。此次特斯拉和消费者之间的这场博弈,牵涉到车的硬件、软件、售后等诸多方面,从“不妥协”到“专事专办”,特斯拉终究是妥协了。之于我们,在扼腕长叹的同时,从中找到共性,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才是应该做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一个不谈数据色变的安全有保障的纯电动汽车环境。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