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脸师”“闻臭师”,新职业真香?
文 | 常莹
你听过“捏脸师”“闻臭师”“监督师”吗?
“捏脸师”是什么?这个捏脸可不是美容院里给人脸做按摩。一些捏脸师的月收入最高可达4.5万元。捏脸师,即虚拟头像创作者,也被称为“捏头师”,是在社交类应用平台孕育出的一种新型职业。捏脸师的原创作品,一般在虚拟商城中上架,从而实现变现。
“闻臭师”,这个职业看起来似乎“有点味道”,来自流行小吃螺蛳粉。螺蛳粉已成为年销售超过500亿元的巨大产业,闻臭师就是产业链中一个高薪岗位。闻臭师需要凭着十几年的腌制经验,闻一闻酸笋是否达标,而经验丰富的闻臭师,年薪可达至50万元。
与新职业相关的新闻,总能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可能以前闻所未闻的新职业渐渐进入公众视野。可以发现,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不断涌现的新行业、新产业、新模式蕴含着丰富的用人需求,一批又一批新职业、新岗位应时而生。
若是几年前,在网上讨论新职业新业态,舆论观感可能与今日不尽相同。在过去,某些新职业或会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在今天,我们讨论不断延伸出的新职业,即便是第一次耳闻,关于新职业的探讨也早已被更多人所接纳。彼时,我们视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的出现为新业态的产物;而今,这些穿梭在城市街头巷尾、千家万户的新业态从业者见证着人们消费生活的变迁。职业的更迭速度日新月异,每一个新职业的诞生,也照见了社会飞速发展的活力。
人们观念上的变化,与社会环境、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化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新职业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对更加细分、多元的职业和岗位持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社会也为新职业提供发展的土壤。
无论是“捏脸师”还是“闻臭师”,还是监督人学习打卡的“监督师”。毫无疑问,这些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消费习惯、认知习惯变化的新职业,都是“技术红利”的产物。互联网信息技术一方面降低了一些行业的从业门槛,另一方面也为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提供了便利。
这是一个尊重劳动价值的时代。无论是闻臭酸笋,还是为人监督打卡,新职业、新岗位中给了更多就业者实现人生价值的更大空间,因多元的职位需求有了发挥专长的更大舞台。新业态的择业选择,不仅是一份生计。对于从业者而言,打破束缚的就业理念和价值追求,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在新职业,恰是对新业态信心的倾注。
无论新职业如何发展,仍然值得不停追问的是,在新职业常态化的现况下如何完善新业态下的用工保障。去年7月,人社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聚焦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提出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关于新业态下的权益保障措施不断提出落地,这也让更多新业态从业者有了更多的认同感,避免权益透明。
互联网时代,有人在风口奔涌向前,有人踊跃投身蓝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拥抱新业态,新职业将会伴随社会转型、技术发展而密集产生。雨后春笋般的新职业吸引着大批年轻人去追寻梦想,探索价值。而无论何种职业,每个从业者的个人选择背后都有一段与时代联系紧密的奋斗历程。在与日俱新的职业图谱中,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仍有无数可能。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