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张熠柠 沈丹琳
如果为11月3日至4日在湖南长沙举办的2020世界计算机大会寻找热词,“开源”必须拥有一席之地。
11月3日,2020世界计算机大会在长沙开幕。(陈振海 摄)
提供“弯道超车”新思路
“开源与敏捷芯片设计”“迎接开源芯片新潮流”“中国开源软件新时代”……“开源”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以及CSDN创始人兼董事长蒋涛等多位参会者不约而同的演讲主题。
提起“开源”,最容易想到软件领域的手机操作系统安卓,及其依托的Linux操作系统。作为一种开发模式和商业模式,“开源”是“开放源代码”的简称,允许用户对源代码进行修改和学习,甚至在版权限制范围内重新发放。这就为系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现在所有我们开发的软件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依赖于开源软件来进行建设的。”CSDN创始人蒋涛说,下一个10年,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是区块链的时代,而这些都是由开源生态推进的,所以掌握开源的操作系统生态非常重要。
现在,开源模式助推操作系统持续发展壮大的经验,恰恰为中国芯片“弯道超车”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涉足芯片领域时世界已经形成垄断体系,而且芯片研发原本门槛极高,以14纳米芯片为例,通常需要上亿元研发经费,投入上百人年的精力。
“目前芯片门槛太高,而开源与敏捷芯片将降低开发的成本和门槛。”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说,“开源与敏捷芯片设计肯定是未来一个大有前途的趋势。”
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倪光南则进一步展望道:“在开源芯片模式下,三五个人的小团队在三四个月内,只需几万元便能研制出一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芯片,因此对中小企业特别友好。”
据与会专家介绍,开源芯片还有精简、低功耗、模块化和可扩展等优势,与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契合,参与者“可以丢掉历史包袱,专注于新应用”。
更重要的是,在开源环境下,很难再对参与者随意“禁用”“禁供”“停用”“停供”。这在美国无限泛化国家安全、持续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开放合作注入新动能
更多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开源芯片,不仅能更快实现技术突围,也有助于为全球芯片行业作出更大贡献。尽管开源芯片架构自身存在生态不足、“碎片化”和专利问题等潜在风险,更有可能遭遇业内垄断企业的强烈抵制,但仍有理由保持乐观。
一方面,目前开源芯片的主要架构RISC-V由一个成立于2005年的基金会管理。该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的中立机构和开放社区,至今共有235家会员,既包括中国的多家企事业单位,也包括谷歌、IBM、镁光、英伟达、高通、三星、西部数据等商业公司,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印度理工学院、中科院计算所等学术机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而今年3月,为了寻求技术中立,RISC-V基金会已将总部从美国特拉华州迁至瑞士。
从更深层面,以开源芯片为代表的开源模式之所以在此次世界计算机大会被频频提及,根本原因在于其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底色。正如多位参会者所指出,在摩尔定律逼近极限的今天,只有开放与合作才能为整个计算行业注入新动能。
图灵奖获得者、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凯在此次大会上有一番意味深长的发言:“合作和竞争是人类最强烈的两种冲动,但更早出现的努力是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合作建立了所有的文明,创造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财富。”
事实上,开放与合作为计算行业带来的巨大能量,在今年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已为世人直接感知。早在3月第一波疫情横扫全球之际,一个名为Folding@Home的组织号召个人电脑用户贡献闲置算力,用于模拟新冠病毒蛋白质的折叠过程,以便探索新冠肺炎的治疗方式。该项目迅速吸引数以百万计成员加入。截至4月13日,这个由志愿者组建的计算网络创下每秒2.4百亿亿次的运算速度纪录,超过全球排名前500位的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总和。凭借强大算力,项目运行仅仅数周就构建出新冠病毒表面“尖刺”与人体细胞结合的第一阶段。
在现实世界一度因封锁措施而相互隔绝的同时,散布各地的零星资源能以如此效率高度整合,这种开放与合作固然让我们惊叹;而即使再普通的参与者,都有机会成为“超级网络”的一部分,逆袭行业传统巨头,这种开放与合作无疑让我们更加自信和振奋。“开源铸魂”,中国计算产业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