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张 妮】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4.94亿,增长率5.56%;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同比减少2.6本。另据去年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占比偏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说国人面临阅读危机有点过度,但某种程度上,我们正在面临“深度阅读”危机或“经典阅读”危机。
四大名著真的细读过吗?
“我不认为中国人比10年前更不爱读书了,因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在提高。大学生比过去多,手机里也可以看书,整个社会的阅读能力和广度都在提升,但阅读确实面临很多问题。”张颐武表示,我们阅读的书往往太浅了,大量是比较实用的教辅材料,而那些文学经典、哲学经典等对修养有利、能陶冶性情的经典著作读得并不多。“虽然很多经典著作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在学校学过课文或者通过听书知道一些梗概,但这些都是比较肤浅的了解,无法替代看原著。四大名著我们真的细读过吗?”
在著名作家、小说《解密》《暗算》作者麦家看来,不只是中国,全世界都面临“深阅读”危机。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喜欢读那种难懂的作品,需要一遍又一遍阅读的经典都追着去读。现在这种阅读风气已经没有了,国外也是这样。探索性的文学作品读者越来越少,跟着明星、潮流的书籍阅读被追捧。“我期待的方式是知识分子阅读引领大众阅读。但现在,大众阅读掩盖了知识分子阅读。”麦家认为,知识分子阅读是带着思考和争论在阅读,“这个过程不是在吸取营养,而是释放自己的思考。但现在我们的阅读大都是一种所谓的心灵鸡汤,是浅阅读、快速阅读、碎片阅读。不去啃骨头,只吸奶水”。
“全世界面临‘深阅读’危机,或许是互联网科技导致的。”麦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互联网让信息过于爆炸,大家被淹没其中,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兴趣去深阅读。科技越发达,人们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方式就越多,那种啃骨头的精细深度阅读确实让人有点畏惧,往浅显易懂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消解精英的,互联网让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个人的阅读清单遍地可撒。浅阅读的人肯定比深阅读的人多,当前者的声音过于喧嚣时,很容易将后者的声音掩盖。”
张颐武表示,社会压力大、耐心不够也是深阅读缺失的重要因素。“中国人还是很忙的,特别是中产阶级、年轻人压力很大,读那种要应对具体事务和考试的书都来不及,很难有时间和热情读经典著作。现在大家追赶新知识的热情并不低,但不少人认为读经典跟自己的生活离得比较远,需求弱化了。”另外,短视频文化的兴起也会挤占人们的阅读时间,“抖音等平台上有很多非常有趣的短视频,看完一个马上又给你推荐一个,这种流状的视觉感受会占用人们大量时间,影响阅读兴趣”。
浅阅读,思想是打不开的
两位专家都认为,虽然经典名著看似与现代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实有大用。读经典不仅能提升鉴赏能力、思考能力和谈吐品位,更会提升人的思想厚度和宽度,整个人的气象和生命感受力都会因此而不同。
“因为经典著作是被千秋万代的人检验过的,具有社会公认的价值。你可能读一遍不够,要读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才能读懂。这也就强迫阅读者带着思想去阅读。”麦家表示,有些经典原著的内在思想体系就像欧亚板块一样凝聚在一起,需要阅读者慢慢分析、拆解,这就需要一种思考能力。
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缺少思考能力会怎样?麦家引用了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一个人一旦缺乏思考能力,就会缺乏判断能力,很难建立自己独立的、高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变成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容易被人利用。而民族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如果大家都不思考,这个民族、社会就会缺乏上进心。”
张颐武认为,现在有很多听书、快餐式读书方式会介绍一些经典著作梗概。但它们应该是引导大家去读原著,而不是听完就不读了。张颐武举例称,小说引入故事的方式、语言风格以及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等,是听故事梗概无法替代的,哲学等思想类书籍更不能简化阅读。哲人的思维方式、阐释方式等会提升你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能力。“如果你能欣赏文学、诗歌的美,旅行时就不会仅停留在打卡层面。一个社会如果缺少人文、趣味和深度,是不理想的。”
每天20分钟
“谁都不能去改变一个时代,但可以调整和校正。现在让大家完全去做知识分子阅读是不现实的。让大家完全不做手机上的碎片浅阅读,也不现实。但我们不能把全部阅读时间都交给浅阅读。”麦家认为,如果一天有100分钟阅读时间,至少要拿出20分钟或30分钟去做深阅读。飞机上、高铁上、等人的时候都可以带上一本书,这种零碎的时间还是很多的。
最近几年,麦家发起“麦家陪你读书”公众号,读的全是古今中外名著,现在约有70万读者粉丝。“有些高难度名著是需要解读的。就像古建筑上的雕梁画栋很多人看不懂,需要有人讲解这是什么典故,有什么讲究,就会越看越有趣。”麦家表示,阅读经典如果有人教,有人领,当然是最好的,但没人引领也没关系。“即便只是粗粗地看,也会感觉到它本身的美。慢慢接触,看得多了,很多门道自己会通的。”
“当你很忙、很焦虑时,深度阅读即便读《唐诗三百首》也会让你感受到美好,让你放松,让你在紧张的时间也能获得美好的感悟力。”张颐武表示,放松有容易的放松和艰难的放松。艰难的放松会让你得到更多东西,让你感受到一种超越的快乐,远远超过躺在家里睡觉。“我们读经典,就相当于在精神上跑了一场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