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五位工人代表走上了中宣部的发布台。
4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请新时期工人党员代表围绕“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这也是中宣部举行的首场中外记者见面会。
在见面会上,五位工人代表都带来自己的“神秘装备”。
竺士杰:桥吊吊起“中国速度”
竺士杰是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他带来的是一台吊机模型。
“真实的吊机有49米高,49米相当于16层楼高。我是坐在白色的小房子里控制集装箱的吊装,要在49米的高空弯腰低头来控制吊具准头,吊具上有4个锥形的锁头瞄准集装箱的锁孔,集装箱的锁孔四个角上分别有6×12厘米大的锁孔,我一次要把它准确地对进去,要控制住吊具的晃动以及海风、海浪的影响。根据工况的不同,我们有时候需要通过8个锁头把2个并排的集装箱同时吊装起来。”竺士杰向在场记者介绍。
参加工作23年,在桥吊装卸工艺上,他摸索出了一套“稳、准、快”的操作方法,并被命名为“竺士杰桥吊操作法”。现在吊起2个集装箱大概只需要1分多钟时间,这个“中国速度”世界领先。
“我是1980年出生,是在国家改革开放中成长的一代。我参加工作是2000年前后,也是我们国家加入世贸组织、港口大发展的时期。所以我的体验是非常深的。100年前的港口工人,他们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儿,肩拉背扛,做得非常辛苦。现在我开的是巨型吊机,又是国产化的,一次抓起集装箱重达60吨。跟100年前的工人比,他们一年的工作量可能新时代的工人几分钟就能完成了。新时代的码头工作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竺士杰说。
许启金:高压线上带电工作39年
许启金是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宿州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班员、“启金工作室”负责人。
1982年,他进入供电系统工作,成为一名电力线路检修工,39年来当过班员、当过班长、当过兼职培训师、也当过技能教练,日常工作就是在野外巡查电力线路、在铁塔上检修、在高压线上带电作业,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我最大的爱好是动手做些实用小工具,研制的成果获得了7项国家专利。”见面会上,许启金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个小工具,名叫“拔销器”,它的作用是把高压线路的绝缘子片一片一片的组装起来,“它小巧轻便、操作简单、易于携带,在使用过程中,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我的工友们都喜欢用。”
许启金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不到185万千瓦,年发电量仅有43亿千瓦时,分别排在世界上第21位和第25位。现在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电网规模都居于世界首位。最高电压等级,交流1000千伏,直流正负1100千伏,的特高压技术世界领先,电网全球最安全,电能越来越清洁。
薛莹:“强国防”才能实现“强军梦”
薛莹来自中国大型运输机的家乡——中航西飞,她是一名生产一线的技能工人,从1992年开始参与到国际航空制造合作项目垂直尾翼的装配生产,为了让经手安装到飞机上的每一颗铆钉都是质量最坚硬、外观最漂亮,她和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改进操作方法和工艺流程。
见面会上,薛莹带来了一件自行设计的小产品“凸透铆钉拆钉器”。
“别看它不起眼,可是在工友们手里是个宝,有了它可以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薛莹说,“我是第二代航空人,有时也笑称自己是‘航二代’,到今年我工作29年了,希望自己和父母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航空事业,为铸就“大国重器”贡献我的力量。”
今年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70周年,从70年前的白手起家,到如今航空装备进入了“20时代”,薛莹告诉在场记者,她认为“中国梦”就是“强国梦”,只有“强国防”才能实现“强军梦”。
陈亮:产业工人的春天来了
陈亮是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组副班长,他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用数控机床生产各类零件,团队可以把制作的精度控制在1微米,1微米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60。
他带去发布会的是一个喷油嘴。2014年,清华大学和微研公司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共同研制用于喷油嘴喷孔的加工装备,由陈亮担任核心机构的工艺负责人。喷油嘴的头部有很多个小孔,孔的精度越好,喷油就越省油、越节能环保。
去年疫情爆发初期,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非常紧缺,国内的工业生产线很多都转向了医疗物资的生产。陈亮和他的团队在48小时之内就完成了高精度熔喷布模型的生产和制作,给疫情防护和口罩的生产抢得了很多时间。当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亮工作室”主要担当熔喷模的核心部件。“喷丝板上的孔加工的形状、精度越好,喷出来的熔喷布防护性能就越好,能达到N95的过滤标准”。
近年来,陈亮深深地感受到,产业工人的“春天”来了,待遇上有提升,政治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他作为技术工人也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就是社会对产业工人的认可和尊重。
“做技术工人也能大有所为,在平凡的岗位上能书写精彩华章,一技在手,技行天下,走遍全国甚至全世界都不怕。”陈亮说。
康智:带着“快递车”走上发布台
邮政快递员康智是一位90后,也是五位工人代表中年龄最小的。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已累计投送邮件28万件。“双十一”期间,康智每天投递邮件300多件,行驶里程三四十公里。
他带到见面会上的是一辆中国邮政的快递三轮车模型。“我每天都会按照自己规划好的路线,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它永远不会堵车,把我们的快递迅速准确安全地送到客户手中。”康智说。
这几年,康智感觉快递行业的变化很大。以前收一个快递可能需要等很多天,现在有了“半日递”“次日达”“次日递”这种高时效的业务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还有无人飞机、无人投递车、快递柜,也很好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投递末端的问题。同时,绿色发展理念也深入人心,一线快递员节能环保的意识逐步提升,快递行业新能源汽车也被普遍使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赵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