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产业创新大潮,了不起开发者们的“逐浪”往事

由 宿秀荣 发布于 科技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内卷”就成了身边人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充满着不安和焦虑。想赢,有错吗?但人生不该只有“输”和“赢”两种状态。 我今天想聊的是,四个普通人的故事。他们原本在不同行业的平行空间中谱写着产业创新的篇章,他们有着同一个标签——“华为云最有价值专家”,简称MVP(Most Valuable Professional)。他们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多彩地带,他们骨子里藏着的一股随时爆发的生命力,只要有阳光,就要向上生长。

 1 | 我,软件,机器人

  ”怎么能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呢?”

  2009年,还在求学的魏振南在日本三菱电机实习,但是此时日本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可以使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此后的一两年间,这一幕在他脑海里时常浮现。

  “我想做软件,未来一定是软件驱动硬件的一个世界!”2011年,魏振南就做出了创业的决定,成立第一家软件公司,主要做运动控制和工业IoT的领域,“需要把很多信息串起来才能控制机器人,因为要知道生产多少零件、怎么生产、工艺流程是什么样子的。”

  虽然如今工业互联网已在中国风起云涌,但魏振南团队创业的前几年甚至还没有这个名词,2015年,魏振南重整团队成立微茗智能公司,专注在机械加工领域做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之所以起名为“微茗”,是希望做成“小而美”的公司——Tiny but impressing,微小但足以让人铭记。“注册的时候没有金字旁的铭,只有草字头的茗,我觉得也可以,就是让人品味的意思。”魏振南笑着说。

  相信专注的力量,让微茗在不到六年的时间,从最初成立的十个人,到如今成长为150个人的团队;在精密加工领域拥有30000+设备数据采集经验,200+产线系统交付经验,200+离散系统交付经验。

  然而,随着业务越做越大,研发人员越来越多,也出现了成长的烦恼。在2017年,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魏振南发现,软件研发模式需要革新。“ 以前是传统的工厂三人模式架构,加个底层的数据采集平台,两套软件就把上下的问题处理掉了,但是这个产品就没有办法做大的,比如说客户有上千台甚至云端跨厂区的客户,处理起来就很麻烦。”颠覆原有研发体系的势在必行,需要以云原生的模式,进行在线统一的研发管理,并将工业物联网的场景沉淀为微服务的形式。

  在此后的两年间,微茗智能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开发平台,直到2019年,微茗智能将研发体系整体迁入了华为云DevCloud开发平台。软件开发云帮助其研发团队实现需求、迭代、缺陷、任务、测试、发布等全方面的研发管理,提供一站式Devops解决方案,打造从代码编译,代码检查,接口测试,镜像构建和托管,代码部署等一站式产品交付能力。华为云也针对微茗智能提出的版本管理、不同软件间的衔接,不同区块代码权限的细化等问题进行产品的迭代和改进。

  再后来,微茗智能与华为建立了“创新共同体”,完成了从华为云的客户向生态伙伴角色的转换。并携手华为云产业云创新中心,实现了企业年增收超1000万元,借助遍布全国的华为云产业云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将其业务拓展至全国,基于华为云SaaS化部署理念,为中小型机金属加工企业提供即装即用的精简制造执行管理系统。

  “去年,一个汽车配件公司的老板送我一盒茶叶,说很感谢,他说,之前一直想上软件,也看过很多软件,我们的产品给他带来很多帮助,送茶叶的时候也带了一张纸过来,上面提了十条建议,是希望我们今年能够改进的,这让我更坚定了要更深入更专注地在这条路上。因为华为赋能了,我们只需要专注在设备连接和应用两端,中间那些东西统统可以不管。”

  “有意识改变的一些人会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改变自己,而有些人是后知后觉的,希望用我们小而美的力量,让机械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体会到软件的好处,那么,这个产业也会越来越好。”

  这就是,魏振南、软件和机器人的故事。

 2 | “每天投喂百万人”和背后的他....

  他,具备15年以上的大型上市集团公司跨地域IT信息化项目管理及技术支持运维管理交付经验,

  他,曾参与实施和交付千人规模的呼叫中心、智能语音分析、大数据、CRM系统等平台的建设工作,

  他,具有售前技术咨询、售后技术维护及大型项目实施等丰富的实战经验,成功的策划多个大型集团公司的信息化方案并进行项目的推广及组织实施,

  他,能够准确地分析客户业务需求,并提出合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还多次被评为全国信息联盟全国优秀CIO及数字东北建设优秀个人的称号。

  他叫王德龙,一个信息化领域的老炮。这个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那一年他加入了老牌餐饮企业——亚惠集团,担任总部信心中心部长的职务。亚惠创立于1992年,是国内专业从事团餐、主题食街、社区餐饮等策划、设计和运营的餐饮管理公司。目前已拥有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18个重点城市的400余间分店,每天服务近百万人次。从“一日千里”的行业转到投身传统行业中,对于王德龙来说,与相对应用数字化比较先进的物流和IT行业来说,国内大部分的传统餐饮行业对数字的敏感度比较弱,“‘讲人话’和‘耐心’是特别需要的。”王德龙说。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王德龙发现,一些头部的餐饮企业已经开始做会员的深度挖掘分析了,也就是就是针对会员的消费行为、就餐习惯等消费特点等做深度挖掘和分析,实际上,餐饮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一种企业,更多的是以线下服务为主,“我们也在研究我们的方向是什么,一定要把健康体系和餐饮进行关联和挂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据他介绍,一开始,信息中心部门更多的是作为基础保障来服务于全国各个门店的基础IP建设,以传统的小型机、PC服务器来构建IP机房。 2019年,亚惠意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被提到日常,信息中心的工作指导方向要促进业务发展为目标,做数据层面的收集和分析。也是在2019年,信息团队的IP规划开始决定上云。

  在经过多方考察,甚至亲自到华为云基地去考察,从华为云整个的机房架构设计、IT管理和规模等方面,让王德龙赞不绝口。“华为更注重的是客户价值,这一点是华为最吸引我的。”目前,华为大连软开云创新中心为实现亚惠的组织架构扁平化管理提供了信息化保障,随时随地随需使用云服务成为现实,为多平台办公系统互联提供了技术支撑。

  “下一个阶段,我真正想把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构建一个数字中台,把定单信息、营销信息、会员信息进行数据整合,以小程序等方式,跟客户进行互动,来促进我们的业务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没有太多的光环,“解决老百姓一日三餐的日常就餐生活。”听起来很朴实无华,不玩噱头,真正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价值落到实处,一点一滴推动传统餐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这就是王德龙的故事。

 3 | 黑土地上的笑脸

  在东北的平原上,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摇曳在黑山白水之间,这是粮食产量占到全国四分之一的“大粮仓”上的故事。

  “到农贸市场上挑种子,再根据老一辈人的经验种植,最后还把粮食拉到集市上去卖。一旦遇到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势必会影响第二年收成,到时候还要借钱去种植。”这是一个东北农民的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毕业于辽宁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栾冬,在投身智慧农业前,曾在科技公司为金融客户提供服务,主导设计过多家金融机构的支付系统。

  “难道还要再靠天吃饭吗?科技改变了那么多行业,是时候改变农业了。”栾冬说。如果农民只要点点鼠标,动动手指就能找到想要的信息,平台适配好种子帮邮寄,专家指导种植,还能在线卖粮,不用为找不到销售渠道而发愁。还能找到农业补贴等信息、快捷贷款呢?栾冬期望科技能够植根这片黑土地,是作为一个产业开发者的梦想。

  他发现,我国的金融机构一直对待农业的仓单和大宗商品交易非常慎重,而农业的主体对金融业同样抱有疑虑。一面是风险的不可控,另一面则是数据和信任缺失,金融抓手难以落地。“如果传统的方式不能解决,那就用产业创新的方式。”

  于是,在中农置粮的“置粮网”平台上,一个包含了208个要素的模型被开发出来,将区块链技术,土地确权信息、农业保险数据、以及农工农机等和种植服务相关数据综合应用,解决了信用评估的“抓手”问题。此后,置粮网基于创新的“订单+金融+托管”模式,平台打通了农业生产链的种植、资金、规模、技术、销路等环节,成为了一个提供大宗农产品的B2B服务平台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需要对种植的全程进行观察,从风控的角度进行管理,而不是等着收获之后再去发问题。”所以,中农置粮的无人机飞进了稻田,卫星遥感图像接入中农置粮的数据中心……这样会知道哪里发生了病虫害。但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面临着农作物影像数据无法平台化,数据无法实时传输到总部进行管理和调度,同时平台的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没有完备的保障机制,存在安全等问题。

  但这一次,栾冬迅速与华为(沈阳)VR云创新中心对接,视频数据传输和存储资源调用等技术问题,也在合作中找到了解决方案。

  华为云为中农置粮配置ECS使用微服务框架、OBS对象存储和CDN内容分发,通过视频流采集-存储-拉流等完成业务流,实现研发运维可以离岸式部署、运维,解决平台实时传输,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弹性使用资源,从而提升研发效率300%,运维效率提升200%,有效节省成本10%。在华为云“云服务+安全”的助力下,彻底打破了技术发展束缚。

  看到黑土地上的笑脸,栾冬就觉得他做的事变得有意义。这就是栾冬和“大粮仓”上的新故事。

 4 | 我愿用AI让你少 “碳”息

  “碳中和”已成了潮流,但仍任重道远。

  2018年,王征从德国归国。

  他发现,我国的城市交通复杂,车多人多,尤其到了上下班的高峰期,很多路上会拥堵不堪。“有什么技术手段帮助上至城市管理者、下至普通市民开展科学的绿色出行呢?”

  王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应用数学背景,曾任德国Laser-Laboratorium Göttingen eV高级算法研究员,有多年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及工程开发行业的工作经历,具备丰富的前沿算法开发及应用经验。2018年,他加入了重庆卡佐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数据官。

  “车辆停驶一天,减碳一天,就可以领取一天的绿色出行奖励。”卡佐科技希望为绿色低碳生活贡献一份力量。卡佐科技聚焦在后装车联网领域,通过给存量车安装车载智能网联设备,致力于去消除车辆信息孤岛。“车联网里一大经典技术是OBD,就是检测车辆尾气排放,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技术进行车辆碳排放的度量,从而对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来进行量化,用这种量化数据来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这项大工程的开展。”

  卡佐科技携手华为(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打造了绿色出行平台——绿行重庆。依托车联网+云+AI+大数据等技术提供包括车辆定位、轨迹查询、里程油耗、智能安防、驾驶行为分析等在内的车辆24小时全天候AI视频监测,还通过奖励、积分和荣誉等多种鼓励形式,引导数十万车主自发错峰驾驶,从而实现交通分流、绿色出行的“降碳”目标。

  在华为(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提供的ModelArts、OCR、华为云ECS、一站式企业级大数据集群等云服务解决方案的支持下,卡佐科技业务实现完整闭环,算力成本、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时间成本等均明显下降,业务系统在测试、交付、运维等发面也变得更高效。

  “之前动用大规模集群计算的成本太高了,我们本地的测试机器数量比较少。在我做一个计算实验的阶段,我其实不好意思跟公司说去买一堆测试服务器,因为是实验性的,可能算完了以后没有结果。现在,我就可以在华为云上进行比较灵活的集群配置,寻找这些服务器的空闲时间。”

  低碳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需要的不是“嘴炮环保卫士”,需要的是像王征和卡佐科技这样,用技术的力量成为实现碳中和的漫漫长路中闪亮的星。

  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