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经济的血脉。
全文3350字,读完约需要3分钟。
回看人类历史,几乎每一次新科技和新事物出现时,人们总是在两种情绪之间拉扯:拥抱,恐惧?
200年前纺织机出现时,愤怒的卢德主义者捣毁了令他们憎恶的机器,愤怒背后的根本是恐惧;
100年前火车出现时,有人说,这么大的烟囱、这么大的声音,破坏了风水,中国万万不可修铁路。背后作祟的还是恐惧;
60年前人工智能第一次被提了出来,同样引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热情拥抱,有人深感恐惧,科学家霍金、特斯拉CEO马斯克、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公开辩论:AI对人类到底是不是威胁?
同样饱含争议,让人类在热情拥抱和恐惧担忧之间拉扯的,还有一样事物——数据。
01
拥抱VS恐惧?
数据本不是新事物,但数据大爆炸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却是近年来的事。
1998年,图灵奖获得者杰姆·格雷提出“新摩尔定律”,即人类有史以来的数据总量,每隔18个月就会增加一倍。
2004年全球数据总量是30EB(1EB=1024PB),2005年是50EB,2006年是161EB,2020年将达到35000EB。
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数据时代。
但这是一个事实判断,对事实本身很少有疑问,但在事实判断的背后,却是泾渭分明、莫衷一是的价值判断:
数据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数据带来个人隐私泄露,数据导致垄断,数据让经济更加不平等,数据导致失业……
罗汉堂秘书长陈龙教授在9月23日的《2020中金数字经济论坛》上说,有一个是这个时代特别重要,但对于它的共识又是特别少的话题,那就是数据。
确实如此。我们今天其实站在对数据理解的十字路口——究竟该如何看待数据的价值?如何看待和处理与个人信息相关的服务?人们对隐私究竟在乎不在乎?数据到底有没有带来更大的垄断……
陈龙教授说,数据的本质是信息,而回看人类数千年的发展,信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70年代以来,所有信息经济学家做的事情,都是去解释信息不对称,可信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对经济有多大障碍,以及用什么样的机制去减少这样的不对称。信息从来都是人类进步的核心动力,让信息流动起来具有核心价值。
但今天,人们对数据和信息带来的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担心。罗汉堂在2020年7月进行的一次隐私调研中发现,超过99%的用户表示关心隐私问题。
但基于实践中的调研发现,答案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人们在数据和隐私的关系中,并没有完全倒向一边。
有平台对用户使用信息授权率进行调研,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敏感信息的授权率随用户年龄变化呈现“微笑曲线”趋势,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开始如果对数字技术不懂的话会拥抱,如果懂一点的话他会更小心一点,如果经验丰富的话反而会拥抱更多,因为他知道如何处理信息的敏感和自己的需求之间的平衡。
就全球平均而言,只有23%的人表示不愿用任何好处换隐私,其他更多的人其实是在信息交换、交流和隐私安全之间把握平衡,并且拥有相当大的拥抱度和开放度,并不是“隐私压倒一切”。
02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99%的人在调查时都表示关心隐私问题,为什么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又对数据和信息呈现出相当程度的拥抱态度呢?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数据的价值,信息交换和流动的价值。
这一点,相信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有真实的感觉。假如一天不让你用手机,不让你用社交软件与朋友联系,一天不让上网,不让打开新闻资讯App和视频App,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感觉从心里到生理的难受。
今天,在中国,如果你出门忘了带手机,没法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扫码付款,吃饭、坐车、购物都会成问题,一定会感受到巨大的不方便。而这些的背后,都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数据交换和流动。
今年疫情期间,中国在控制疫情方面的速度是相当快的,生产和生活恢复的速度也是相当快,中国很可能会成为今年唯一的一个实现GDP正增长的大国,而这背后,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和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数据的疫情地图、疫情热搜,使口罩等防护用品的流动更加高效、精准;健康码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大规模文献筛选和科学超算工作,让病毒基因测序、新药研发、蛋白筛选的速度大大加快……
陈龙教授说,信息革命本质上是信息的成本变的极低,极低就带来了三个数字化:连接、决策和信任的数字化,本质上是数据在背后流动。
连接的数字化使交易距离扩大。传统意义上,一个小店只能服务10平方公里之内的用户,但现在在淘宝和天猫的平台上,平均买家和卖家的距离是1000公里,这背后是数据让买卖双方匹配了。
信任的数字化体现在许多场景中,比如金融KYC(Know Your Customer),蚂蚁的授信机制是310,用3分钟申请、1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蚂蚁平台在过去的几年中为两千多万的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提供了贷款,他的抵押品是0。“信息是新的抵押品,它在深刻的改变做金融的方式”。如果没有信息、没有数据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的。
淘宝上还有一个工具叫生意参谋,通过让商户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来帮助商户提高销量。通过对不用生意参谋和用生意参谋两者不同的曲线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销量有很明显的差别,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这证明通过市场数据分析进行的决策数字化,可以直接提高效益。
陈龙教授认为,信息革命的本质是信息创造和分享的成本的革命。数据是经济的血脉,数字技术改变的,是血脉产生、流淌的广度和深度。数据的自由流动,就是数字化经济。
03
再来说说数据担忧。
人们对数据的恐惧和担忧,主要有数据的安全性、隐私的泄露和数据带来的垄断,失业问题等等。
在最近罗汉堂出版的新书《新普惠经济》中,专门阐释了数字技术与以往技术有所不同。数字技术的普惠性、快速普及性、低门槛,给予落后的社会和经济群体前所未有的服务和赋能,促进了中国偏远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数字技术有希望为人类社会带来普惠性增长。
那么,数据是不是强化了垄断?是不是导致赢家通吃?企业是否利用数据优势阻碍创新?
先看一个数据,从八十年代到现在,把美国IPO企业五年以后退出概率做一个统计,退出就是要么被收购了要么是倒闭的,最容易退出的就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就是科技公司,和数据有关的公司,这类公司2010~2014年期间5年后的退出概率超过了50%。另外一个是Communication(通信业),反而是传统的行业竞争会更有壁垒。
这个结论说明,数据类的科技公司竞争极其激烈,压力很大,并不是那么容易构成强领先或垄断优势,反而时刻面临着被替换的危险。
那么,大企业是否利用数据优势阻碍创新?以阿里巴巴为例,从2010年至今,由于协同设计、生产、销售的可能性的提高,阿里巴巴平台上品牌数量呈指数型上升。并且催生了网络达人、网红、内容营销人、快递小哥等许多新兴的行业和岗位,带来了一个庞大的数字经济体。
从早期的BBS、博客、微博,再到微信、百度、今日头条、优酷、爱奇艺、抖音、快手、B站、知乎、花椒、映客、虎牙、斗鱼、喜马拉雅、蜻蜓,以及电商平台淘宝、京东、小红书,依托这些数字化平台,诞生了一批又一批自媒体创业者、网红、小店店主、微商、播客、UP主……这些互联网平台让个体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加快了技术普惠、信息普惠、曝光普惠时代的来临。
对于大数据“杀熟”的担忧,陈龙教授的看法是,理论上大数据企业进行价格歧视的动机是很弱的,他们更在意的是通过长期服务的改善,来获得消费者的持续参与。因为科技公司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能否给消费者提供可靠、高效、性价比高的服务,“杀熟”其实是违背了这个出发点的。
对于隐私的问题,人们也并不是说为了获取数据的价值,就必须容忍隐私被侵犯。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采用privacy engineering的理念,基于“原则”的工程设计和技术的结合来实现“懂你,却不知道你是谁”——最小化的采集数据,限制不必要的流动,把敏感的数据去掉,还可以加密处理。
总之,人类面对数据带来的种种隐患时,绝非无可奈何,而是可以通过种种机制、技术、理念的不断完善,来实现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据的流动和使用,实现数据的价值。
200年前纺织机的出现,人类经过了上百年的时间,才逐渐接受,并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火车的出现同样如此。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了解、接受,并学会兴利除弊、有效驾驭,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有效的、接地气的研究和探索。这大概正是中金举办的这场数字经济论坛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