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不少人,每天早上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是关闹钟,第二件事是打开支付宝蚂蚁森林收能量,顺带偷一圈别人的能量。玩过蚂蚁森林,必然还看到过支付宝蚂蚁庄园养小鸡,芭芭农场领水果的游戏。
这么一圈点下来,可能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当你打开微信,弹出的对话框又显示,某好友让你助力拼多多种果树领水果,诸如此类的游戏,在各大电商网站层出不穷。
追溯电商养成类游戏的历史,大概是从两年多前,拼多多上线"多多果园"开始,接踵而来的有支付宝"口碑农场"、"蚂蚁庄园"、京东"种豆领京豆"、美团"小美果园"等等,几千万人沉迷其中,为各大电商贡献日活流量。
究竟是什么魔力,让这么多人每天坚持点、点、点,让这么多电商产品趋之若鹜地开发小游戏?
经常使用各类购物APP的用户不难发现,电商不光频频推出养成游戏,还会在日常的促销活动中增加互动小游戏,这总的来说,其实是电商游戏化的体现。背后的逻辑是,提高用户的活跃度。
你以为你在种树养鸡,其实背后是产品经理结合了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种种逻辑之后,为你量身打造的沉迷游戏,目的就是让你随时随地,有理由打开APP。
这些游戏看起来很简单,却让人上瘾。上千万人坚持每天打卡,微信和QQ还有各种分享助力群,最多的群能达到2000人的规模。
当支付宝感谢每一位蚂蚁森林用户,告诉他们我们已经在西北大沙漠种了2亿棵树,还能查看卫星照片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花那么多时间没有白费,还会感谢马云做公益做到实处了。这真的是马爸爸的高明之处,既把钱赚了,也把名声提高了。
根据网友的统计数据,另一大电商巨头拼多多的多多果园,在去年都已经有5000万的日活用户了,现在已经有超过2亿的用户量,并且有两、三百万人收到了免费的水果。
当你的父母亲朋,激动万分地告诉你领到了免费水果的时候,你也会忍不住跃跃欲试,领一颗小树苗,做任务、浇浇水。电商养成游戏的疯狂,只能怪,电商产品经理的套路太深,现代人的碎片时间太多。
每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出世,背后肯定有复杂的原因。为什么这么多互联网大厂热衷于开发养成小游戏,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答案。社交和游戏是人类的天性,养成小游戏屡试不爽。
人的一生,从小到大都是和游戏相伴。小的时候玩弹珠、躲迷藏,长大了吃鸡、王者荣耀,老了还要打麻将、打牌。人需要游戏和社交,就和需要氧气一样。
但是电商的社交小游戏,这几个特征比较明显:时间跨度特别长、低注意力集中度、单天投入时间短暂。
手机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更加碎片化,这些社交小游戏,就像一块夹心饼干,刚刚好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这些游戏不需要像电竞游戏那样,全身集中,上课能玩、上班能玩、蹲厕所能玩、等地铁能玩,在时间上更具有灵活性。
只要完了一段时间,这些动动手指的事情就变成一种本能的驱使,因为它几乎不耗费什么决策成本。种树、浇水、集五福、养鸡都是符合这个规律的。虽然农耕生活离现在的人类已经太过遥远,但是原始文明留下的采集-收获-满足的模式,还通过基因影响着我们的需求。
人类骨子里就喜欢养成类游戏,喜欢这种满足感。不仅如此,这些电商小游戏都有设置奖励机制。比如蚂蚁森林在大西北种的胡杨树、比如拼多多包邮到家的水果、比如集五福之后的红包奖励,这些奖励虽然金额不大,但是有一种"破圈"效应。互联网的虚拟性与现实破壁性的结合。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有一种效应叫做蔡格尼克效应。我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集中在未完成的体验上面,比如一个没有完成的游戏任务,会促使人们每天都要玩儿一会儿。从产品开发角度看,这很好地增加了用户粘性。
电商小游戏,看起来小而简单,但是背后往往设置了复杂的套路,用户总是不能那么容易地达成任务,需要很长的时间跨度,并且游戏随着时间进展,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比如淘宝的芭芭农场,农作物的养成需要有阳光值,还要通过签到、浏览商品详情做任务,解锁更多地农作物及田地,这不是三五天就能快速完成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养成线。在玩儿游戏的时候,游戏会不停的提示购买相关的水果、蔬菜。在你未察觉的时候,小游戏已经促使你产生下单行为。
电商游戏化、游戏社交化。邀请好友一起种,或者邀请好友帮忙浇水、偷取好友的能量等,这都是电商产品活跃自己流量池的套路。但无奈,社交和游戏本就是人类的天性,所以这些养成小游戏屡试不爽。
从2018年开始,移动互联网的大盘已经超过了11亿,人口基数只有那么多,也就是说想找新用户已经很难了,整个中国的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不会再有所增加了。从用户的使用需求上来说,移动端购物的APP只有那么几个,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对用户的争夺战,成本越来越高。
特别对于支付宝、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巨头来说,数年的耕耘,已经积累上亿的用户量。据不完全统计,支付宝用户规模约为7亿,而拼多多的用户规模也到了4亿。可以说是这场互联网大战的头部玩家,他们现在发愁的不是获取新用户,而是挖掘现有用户的价值,提升用户的消费频次,进行精细化运营。
也就是说,每家的池塘都挖得够大了,鱼苗也已经有很多,现在需要做的是盘活,不管是通过游戏化、社交化、内容化等方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吸引用户眼球,实现价值最大化。
各大APP入局小游戏的方式也是直截了当的,基本上是你抄我我抄你,稍加修改后就能上架了,这种做法主要好处是风险比较低,应为经过了市场和用户的检验,只要用得好,效果就很好。用户熟悉了这类玩法之后,上手也比较快。
可见,电商做养成类、农场类小游戏,本质并不是做游戏,还是为了卖东西、增加销量。
电商小游戏,在产品经理眼里,是让用户无处可逃的工具。对他们来说,只需要一个与产品相关的常见主题和玩法+一套常见的激励机制和任务体系,就能快速地复制一个爆款小游戏。
制作门槛低、用户上手门槛低、见效还快,何乐而不为呢?电商网站通过这些逻辑简单的小游戏,一方面能让用户在页面停留的时间变长,可以潜移默化地向用户展示商品信息、引导购买。
今年,天猫双十一的云养猫游戏,也算是玩出新高度,用户做任务的时候,反复在淘宝、支付宝蚂蚁森林、支付宝本地生活、淘宝特价版之间跳转,整个流量池活跃起来。有了流量,平台通过店铺的承接,最终变现。
另一方面借此能无成本地吸引新顾客进入,尤其是一些很难打动的群体。这类群体对广告营销非常戒备,也不会主动点击使用某一购物APP,但是对社交渠道的游戏邀请却无法拒绝,防备的心理会下降。从公开的数据来看,这类游戏效果显著,屡试不爽。
在小游戏还没有烂大街之前,APP最爱用的手段是"签到",但是签到比较乏味,能坚持一个月的少之又少。而养成类小游戏的长尾效应非常不错,性价比极高。以前APP拉新人会直接送红包奖励,现在拉新在游戏里面转化为另外一种奖励机制,兼具刺激性和趣味度,比之前的手段更高效。
但是,制作门槛低、运营成本低是一把双刃剑,游戏太过同质化、模式太过野蛮粗暴、吃相过于难看,很容易会起到反作用,让挑剔的用户打上反感的标签。
一旦小游戏因为某些原因下架,可能会带来用户流失。其它的平台如微信小程序也在大力布局小游戏,吸引用户留存。想在电商平台做一款爆款小游戏,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未来,随着5G网络的普及,如果电商平台有更好的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方式,也许养成小游戏会很快被电商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