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最早的恒星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大爆炸发生后多久出现在宇宙之中的?这些问题多年来都让科学家们困惑不已,此前,科学家们曾经通过普朗克太空望远镜观测宇宙得到的数据,分析认为宇宙中最早的恒星是在大爆炸发生5.5亿年之后形成的,不过,后来却伴随着一颗古老恒星的发现,让这个推测被否定。
根据《中国青年网》2018年11月6日的一篇报道,科学家们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已经存在了135亿年的恒星,它的质量还不及太阳的十分之一,不过金属含量却是宇宙中所有已知恒星中最低的一颗。这也印证了此前科学家们的猜想,早期的宇宙中是不存在金属的,很多物质都是第一代恒星燃烧后才抛进宇宙之中的。
通过第一代恒星内部强烈的核聚变,宇宙中开始出现一些金属元素,不过,早期金属元素是极低的,所以对于早期的恒星来说,它们内部的金属含量也就都没有太阳之类的第三代恒星高。这个发现也意味着,在早期的宇宙中,曾经诞生过一批质量极小的恒星,它们它们的寿命至少都可以在万亿年左右。
科学家认为,在大爆炸发生不久,宇宙中便出现了第一批完全不含金属的恒星,它们又被称作“第三星族星”,它们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大,热量也是非常的恐怖,并且寿命上最多不会超过1000万年。它们出现的任务便是帮助宇宙中填充各类元素,让后来的行星等各类天体,有机会出现在宇宙之中。
上文中我们提到的距今135亿年的恒星,它虽然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恒星,不过科学家们却并不认为它是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因为它虽然金属含量极低,不过却并不是完全不含金属,这也意味着,它可能是宇宙中的第二代恒星了。同时,这个发现也代表,如果“第三星族星”真的存在,它出现的时间要比135亿年还要久远。
根据《科技日报》6月9日的报道,通过哈勃望远镜“退休”前对于宇宙的观测,科学家们重点观测了大爆炸发生后5-10亿年之中的宇宙,并没有发现期盼中第一代恒星的身影,这意味着,它们出现的时间极可能是在大爆炸发生后不久,结合此前发现的最古老恒星,可能在大爆炸发生2亿年之内,第一代恒星就已经出现了。
这个发现让科学家们非常的兴奋,在2021年,NASA将发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来继续在宇宙中寻找大爆炸发生5亿年之内的天体出现情况,希望可以揭开宇宙第一代恒星和最早星系诞生的秘密,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宇宙中第一代恒星出现的时间便将彻底被改写,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或许也将被颠覆。
参考消息
《科技日报》6.9日文章《哈勃望远镜新发现:宇宙第一批恒星和星系形成时间或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