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投资50亿转战印度,最终惨淡收场,想回中国却为时已晚

富士康投资50亿转战印度,最终惨淡收场,想回中国却为时已晚

1974年,郭台铭在中国台湾创立了一个名为富士康的集团。

自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步步高升,通过发展代加工服务渐渐抢占了中国市场。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富士康的相关决策也发生了改变,从中国到印度,从印度到中国。没有永远的成功,富士康永远在改变。

富士康的成功之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联系也日益紧密。

起初的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加工工厂,中国制造也开始走向世界市场。

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的土地价格低廉,劳动力也十分廉价。

如此一来,西方的发达国家纷纷在华投资设厂,他们将没有技术含量的加工工作交给中国的工人完成,这些国家只要支付极少的费用便可以获得极大的利益。

富士康投资50亿转战印度,最终惨淡收场,想回中国却为时已晚

富士康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企业。

1988年,富士康开始投资中国大陆,凭借着生产的高质量的3c产品,富士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子专业制造商。

2004年,富士康的产品出口获得了百亿的经济利润,富士康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3c代工厂。2011年,富士康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60位。

2013年,富士康与乐视网达成合作,乐视TV超级电视投入运营。

2018年,富士康在硅谷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致力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从此富士康的定位开始从低端的代加工转变为高端的科技研究。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富士康从未停止脚步,它并未拘泥于代加工企业,而是不断探索,多点开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为一个基础定位是代加工的企业,富士康的选址十分讲究。

起初富士康看中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巨大潜力而在国内建立了代工厂,中国工人只要负责的是手机的加工。

富士康投资50亿转战印度,最终惨淡收场,想回中国却为时已晚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国内出现了众多的新型手机,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土地与劳动力的价格也直线飙升。

无法打开中国的市场,无法将加工成本降到最低,富士康发展情景并不明朗。

起初的富士康发展势头良好,中国工人为了争取进入富士康的机会而拼尽全力。然而随着工人们工作的推进,富士康开始出现了丑闻。

富士康的工人控诉公司经常压榨员工,他们将最繁重的工作交给工人,却想方设法克扣工资。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多种因素的叠加之下,富士康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身处印度的进退两难

2010年,富士康先后在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工厂。

在富士康的领导者看来,印度等国家经济并不发达,因此他们的土地与劳动力价格必然很低。

与此同时,印度的科技十分落后,他们没有能力加工制造众多的高科技产品,因此印度国内的市场十分空虚。

富士康投资50亿转战印度,最终惨淡收场,想回中国却为时已晚

富士康的到来必定能够打开印度的市场,而价格低廉的土地与劳动力也让富士康的加工成本降到最低。怀着美好的期待,富士康开始将中国的生产线转移到国外。

富士康在印度投资了50亿建立了工厂与完整的生产线,不久之后,富士康开始在印度当地招工。

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力却支付着更少的费用,富士康不禁为自己在印度投资设厂的选择而暗自庆幸。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富士康在印度也遭遇了极大的困境。

富士康在印度招收了100万名技术工人,这远远无法满足富士康巨大的工作量。中国工人兢兢业业地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努力,然而印度工人却呈现着完全相反的面貌。

印度工人对自己的工作并不积极,赚钱就是他们唯一的目的,他们终日态度懒散,消极怠工,着实让富士康的管理者头疼不已。

人员的巨大流动性让富士康的产品加工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富士康无法保证交货时间,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损失。

代加工企业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在中国投资设厂的时候,富士康为了加快进度经常要求工人加班。印度人从来不加班,他们每天晚上准时下班,进入印度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富士康投资50亿转战印度,最终惨淡收场,想回中国却为时已晚

印度工人的工作时间表严重拖延了富士康的效率,于是富士康便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富士康给印度工人安排了超出正常额度的工作任务,如果想要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印度工人别无选择只能加班。

原本富士康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逼迫印度的工人追赶进度,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印度工人并不在意富士康的威胁,他们依旧我行我素,按照规定的时间点上班下班。

重振旗鼓,第一代工厂再出发

劳动力质量不高的困境已经让富士康焦头烂额,然而等待着它的还有无穷无尽的的困难。

印度的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而富士康代加工的产品价格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

也就是说,印度的居民无力购买富士康的商品,富士康根本无法在发展中国家打开销路。

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不论是水源还是电力都十分不稳定。

富士康投资50亿转战印度,最终惨淡收场,想回中国却为时已晚

与此同时,印度的加工能力有限,因此他们无法完整地加工一个市场需要的成品。富士康通常需要将印度加工的半成品运往中国进行二次加工,这个过程不仅浪费了时间,更大大增加了富士康的运营成本。

尽管富士康利用印度廉价的劳动力与土地节省了一定的成本,然而印度的落后与工人状况不容乐观也让富士康付出了更多,综合考虑,富士康并未从其中收获巨大的利益。

印度的投资建厂计划濒临失败,富士康只能选择再次回到中国市场。

当富士康决定在中国重振旗鼓的时候,一个新的困境出现了。中国的另一个代加工企业比亚迪趁机迅速崛起,它垄断了中国以及部分其他国家的代加工订单。

2012年,比亚迪成为了加工手机的代工厂,三星、小米、诺基亚等著名品牌都是比亚迪的合作伙伴。

富士康离开中国之后,中国的各大手机营运商一时之间无法找到合适的代加工工厂,此时的比亚迪凭借着高质量的产品与低廉的价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众多商场慕名而来,先后与比亚迪展开合作。

富士康投资50亿转战印度,最终惨淡收场,想回中国却为时已晚

不久之后,比亚迪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手机代工厂。

比亚迪在90年代就进军电子产品领域,它是华为金牌供应商,而华为、vivo、TCL很多高端旗舰机都是比亚迪代工的。

不仅如此,比亚迪还在中国建立起了大型的工厂以及完整的产业链,富士康与比亚迪相比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目前富士康是中国的第一大代工厂,而比亚迪则是中国的第二大代工厂。

富士康与比亚迪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被印度坑惨了的富士康也渐渐开始处于弱势地位。富士康想要回归中国却为时已晚,商场投资失败的后果不免让人唏嘘。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483 字。

转载请注明: 富士康投资50亿转战印度,最终惨淡收场,想回中国却为时已晚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