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冯松龄、王辰阳)随着网购、打车、订外卖、扫码等智能化互联网体验逐渐常态化,给年轻人带来极大便利,老年群体却不时面临尴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一时间,“适老化”成为两会的“出圈”热词。
纵览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所收到线索,代表委员各有真知灼见。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对智能化服务“适老化”改造的意见建议,受到网友点赞。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建议:
要推动智能技术适老场景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引导技术适老与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新兴业态融合发展,以产业引导为抓手,牵引智能技术适老化的应用推广。
网友也提出了老年人对智能手机、软件的需求,很实在!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南省委会副主委王国海建议:
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老年大学、老人协会等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促进身心健康、满足特色需求的智能化辅助服务,努力提高老年人数字素养。家庭更要关心老人智能需求,鼓励年轻人把适老化智能设备设置为家庭智能设备互连的核心,将对老年人的“数字反哺”变成一种行为自觉。
多位老年网友表达了学习的热情,很励志!
全国人大代表、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炼油三部工艺主管丁明建议:
对老年人高频出现的生活场景进行“优化”,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信息化服务创新并行,比如晚辈和志愿者可以教老年人使用移动支付,但是现实中也一定要保留现金支付的渠道。
创新与传统兼顾,服务更有人情味。这些建议与很多网友的想法不谋而合。
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建议:
政府公共服务保留老年人习惯的“老办法”,同时加强城市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数字化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之中,推出专为老年人使用的互联网服务,比如上海的一网通办“随申办”App就有老年专版,方便老年人操作使用。
还有网友细心地想到更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面临“数字鸿沟”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
对于14亿人口来说,不会上网的人还有4亿多,这个数字绝不能用“少数”来概括,其中很多是老年人。
心理上,老年人对数字生活有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运用中,子女的“不耐烦”和培训“没条件”让老年人无法学习新技术;还有智能手机的价格和使用成本让老年人望而却步;一些地区网络等基础设施覆盖不到位……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些问题,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社会“适老化”的改造。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七大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提出了20条举措要求,并明确具体的落实部门。
通过今年全国两会,不论是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们的建议,还是社会公众的热烈讨论,让我们看到各方面对老年人的关爱,对科技如何更好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的思考。
我们期待“老年友好型智能社会”早日到来!(参与采写:王任远、杨侠、朱文哲、张超、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