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是内容消费最重要的承载形态之一,在技术力和工业化的双重驱动下,未来视频将有什么新变化,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2020年10月10日下午,由腾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探元计划研讨会——视频新物种与工业化升级”在腾讯深圳滨海大厦举行,汇聚学界、业界、投资界及媒体嘉宾,以严肃活泼的分组研讨PK形式,共同交流视频行业的工业化难点,洞悉未来视频物种与视频化社会形态。
腾讯研究院产经研究中心主任刘琼介绍了此次研讨的背景。研讨会作为“探元计划”的第一次线下交流活动,以“科技 文化”为基本面,并将话题聚焦在当下最活跃、业态最丰富的视频领域。视频是承载当下及未来内容消费最重要的形态之一。随着5G通信的日趋落地,长短视频、直播等将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而人工智能、沉浸式技术、超清显示等前沿技术,又将促动着下一代视频形态的迸发。但是,这些数字技术革新又是以内容行业的深度数字化和工业化为基础的。当前沿科技与工业化生产进一步渗透内容领域,将会对我们的产业与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AI技术能为未来视频带来什么?
AI技术已经融入视频生产分发的全流程,包括创作、发布、生产、分析、播放、变现等。腾讯视频平台技术部智能研发中心副总监王烨鑫以《腾讯视频的 AI 技术应用》为题进行分享。
王烨鑫着重从智能生产、结构化视频理解、视频内容处理管线三个方面分享了腾讯视频的AI技术应用经验与案例。AI可以辅助创作智能图片、配乐、文案和进行智能剪辑,生成视频封面、海报、精彩集锦等内容。AI还能“理解”视频基础元素,进行结构化数据存储,助力播放、互动玩法创新。AI也在帮助建立完善的视频生产全流程链路,向自动化、规范化、可复用、全流程监控、可持续优化方向发展。他也分析了当前AI在视频领域的落地难点,包括训练数据的收集较为困难,线上数据正反馈缺乏为优化带来不便,同时AI在起步阶段的适用具有局限性,需要人们对其能力有合理预期。
如何以科技化推动影视工业化发展?
“影视工业化”在国内提出不过两三年时间,还处在早期。但随着影视规模逐年扩大,影视制作环节中的痛点也越来越凸显。腾讯影业智慧影视高级产品经理黄菲对此向大家分享了《智影团队影视工业化探索》。
黄菲首先回溯了影视工业化的先锋——美国好莱坞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和经验,而后深度剖析了国内影视行业在人才建设、IT基建和标准化流程化几大方面的差距。但是随着云计算、5G等技术的成熟、政府支持和科技公司入场,大大推进了IT基建等领域的进步;影视工业化在中国发展的机会也随之凸显。智影团队从参与影视制作所遭遇的痛点出发,与腾讯顶尖技术团队共同去攻克5G跨国传输、云剪辑、AI剪辑等难题,逐步形成了智慧制片、拍摄、后期、播映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以科技化作为切入点,推动影视工业化的发展。
分组研讨以3个平行圆桌的方式,由腾讯研究院研究员胡璇、余洁、余潜倩分别从新技术下的视频新物种、视频行业工业化升级、视频化社会的特点和影响3个方向进行破题,全场嘉宾展开了激烈的组内讨论。
圆桌1:视频新物种
在 5G、超清、沉浸式、互动等技术的推动下,视频行业会出现哪些新物种,它们满足的需求和落地场景有哪些?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认为VR在5G和AI的加持下有望成为新物种,构建场景化的新社交。5G使VR的传输通路更顺畅,而AI则使内容呈现的智能性和交互性显著提升。
辰海资本合伙人陈悦天认为技术是推动视频消费场景、人群、动机发展的底层要素。VR、AR、全息影像等显示技术的革新将带来消费场景的改变,也有望创造新的交互方式。同时,工具也在赋能用户视频内容生产,比如基于云端的视频编辑软件、AI生成等,将使UGC将走向各环节细化分工的众创阶段。
互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杜欢认为交互是视频新物种的可能方向,并分享了公司创作多人在线互动视频产品的经验。用户在体验过程中不仅在创造新的内容,也融入这个世界,同时形成新的社交关系,获得成就感。未来希望AI技术辅助生产部分内容,降低创作成本。
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院长舒展认为,新物种有三个可能的进化方向:一是视频技术与真实社会与真实场景的联系更密切,二是在硬件上实现技术和体验的突破,三是AI等技术工具带来视频内容创作成本和门槛的进一步降低。
阻碍新物种落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腾讯客厅业务部商务拓展中心副组长汪崇力认为一大问题是成本。现有的VR等技术需要用户单独购买硬件,无形中提升了接触门槛。新物种应当既符合用户需求也最经济,同时使市场所有参与方都能获益,这是最理想的。
腾讯客厅业务部高级商务经理刘文富认为阻碍落地的因素一是能否真正商用,二是大众接受程度,三是成本,包括设备成本、内容制作和生态搭建的成本。综合来看AI和超高清可能是短期内能大规模应用和落地的技术。
圆桌2:工业化升级
目前视频工业化的核心痛点在哪?比较理想的工业化状态是怎样的?
清华新闻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司若指出,与工具相比,人的工作思维和习惯是更重要的难点。影视从业者多年来保持相对传统的工作状态。新兴工具的推出,对于思维和习惯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如何让他们理解这不是增加工作量,而是帮助解决问题,提高效率,从而敞开心扉接受新工具,这是一项挑战;此外,工业化链条上还缺乏一些支撑环节,如完片担保,影视保险以及第三方金融服务等。
腾讯视频基础技术中心副总监朱子荣也提出:在上游制片成品完成后,视频平台在进行加工和分发环节的工业化。分发中会有很多用户互动数据,可以尝试从用户喜爱的视频或片段里,分析它的模式与展现形式,反馈给上游,一定程度上指导制作。但问题在于目前还没能很好地用起来,上下游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打通。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常江进而谈到,可以把工业化理解为对市场需求的高效满足。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工业方式,是一种生态性的思路,生产者和用户之间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涵化,互相建构的感觉。英文里说Cultivation,类似多元主体或者协同性生产。
腾讯研究院版权研究中心秘书长田小军分享了网络文学领域的案例:内容和用户的交互,在网络文学领域实现比较顺畅,网络文学生产、更新频率是以天为单位的,读者能对具体某一章的特定内容,进行单独打赏和评论互动,这样的内容与数据直接反映给平台和作者,作者可以实时地互动与内容创作。视频领域是不是也有这种可能?在生态化思路下帮助内容和用户更充分地互动。
如何看待工业化生产与文艺创作之间的张力?
常江认为,并非工业化和文艺创作就一定存在张力。所谓工业美学和文艺美学之间的区别,一个是外向型,一个是内省式;一个是大众化的,一个是小众化的。工业本身也可以把自己变成一种美学,可能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视频从业者,尤其是内容规划者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向更高的审美标准看齐。
圆桌3:视频化社会
视频媒介的独特性是什么?哪些领域会被大量视频化?哪些领域不适合被大量视频化?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巢乃鹏指出,视频媒介最显见的特点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官刺激,多感官的刺激会使得人们沉浸在其中。此外,对受众而言,视频的可接触性和可理解性要比文本方便容易的多。再次,视频媒体内容的丰富性也是受众喜欢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如果借鉴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的理解,视频媒介其实冷特性和热特性都具备。短期看来,至少在教育等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架构的领域,还没有办法很好地视频化。
头头是道基金合伙人姚臻则认为,视频与电商、知识等领域在不断融合,几乎没有领域是不能被视频化的。差别在于有的通过视频来做完整的表达,也有的通过视频来形成一个工具或入口。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对此总结到:视频化也许没有边界,但关键是看视频内容能否打动人。有一个共识是,好的内容一定是触达灵魂的,是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思考,使信息更好地在社会中进行流动。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周政华认为,对于生活在21世纪20年代的网民来说,视频不但是我们的眼睛、也是我们的四肢、甚至是大脑。我们消费视频,视频也在重塑我们。
视频化内容消费有怎样的特点?对个体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玲用“视频时代”这个词来概括:视频是一种表达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视频编辑门槛降低,普通人用手机也可以制作视频,激发了大众创作热情,推动内容生产进入“视频时代”,并跨界进入直播、电商、教育等多种运用场景,而5G的广泛普及,视频还会不断破圈、拓展边界、丰富用户体验、放大产业价值。
腾讯客厅业务部商务拓展中心副总监琚蓓蓓则谈到了一个可能的问题:看视频比看书来说是省脑力的。不管看长视频还是短视频,即使是比较烧脑的剧,其实并不太需要主动思考。现在很多时候人们恰恰不愿意思考,但在一些非娱乐化的场景下,我们依然需要关注思考的习惯及让优质的视频启发思考。
姚臻进一步指出,整个视频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挖掘人性的过程。一个心理学观点认为,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目的性的,他们对每天的生活做自然的反应。基于个体标签,视频内容被推到面前,你其实没有太多的可选择性,除非非常刻意地去寻找。而人的存在是有创造力的。怎么去改善它?其实是一个规则与创造力博弈的过程;另外的也要靠我们的文化、教育去逐渐引导和改善。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任邱泽奇分享了两点参会感受。一是从数字化切入打造影视生态。如今,影视生态非常丰富,从短视频到长影片,有各种形态,其中的流程、管理、AI接入等,对数字化而言都是很好的机会,云计算也有望在这一领域发力。既有的产业需求和产业技术条件已经为产业新供给提供了条件,腾讯能不能弄一个影视生产平台,就像制造业的智能制造平台一样。二是跳出技术,服务社会。腾讯除了生产影视产品,还应跳出技术,把技术放在更大的框架中去发挥优势,使技术服务于价值传播,比如借助AI帮助用户从技术美感、产品美感过渡到价值美感,摆脱“信息茧房”。
最后,腾讯视频总编辑、腾讯研究院总顾问杨健对研讨进行了小结。他认为视频与文字类似,都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编码、压缩和还原的过程。现阶段,我们通过创造新的硬件、寻找新的创作方法、形成新的互动,去驾驭这种比文字更为复杂的信息形式。未来可能诞生一种像自然语言一样简洁的视频生产和管理方式,推动视频工业化到达一个新阶段。视频化社会体现在视频不仅还原生活,还对时间进行倍数转换。比如“压缩时间”使人沉浸,或者“拓展时间”去容纳更密集的信息和知识。
同时,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对研讨会全体参会嘉宾表示了感谢。他表示研究院不仅会继续推进对视频领域的研究与洞察,同时自身也在通过视频语言去呈现严肃内容,这是未来必须锤炼的一项能力。(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