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5G等协同应用、北斗系统和遥感卫星行业应用,深化ETC门架应用,开展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时速400公里级高速轮轨客运列车研制和试验······8月6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列举了多项“新基建”在交通领域内的应用场景。
不仅在疫情背景下发挥“稳增长”作用,“新基建”也将引领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让交通项目成为‘新基建’的主力军。”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近期如此表述。继《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各地推出大量“新基建”重点建设项目之后,交通领域“新基建”迎来建设蓝图。
跟踪新技术发展
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总体目标,《指导意见》要求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建设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
《指导意见》提出,近期加快成熟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领域的深化应用,远期跟踪新技术发展,适度超前布局。
具体而言,到2035年,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能耗水平有效控制;泛在感知设施、先进传输网络、北斗时空服务在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覆盖;行业数据中心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建立;智能列车、自动驾驶汽车、智能船舶等逐步应用。
作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两新一重”之一,“新基建”无疑是今年投资的主旋律。交通领域作为传统基建项目的重头,也急需“新基建”为其注入新动力。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7月29日召开的部务会上也明确表示:“让交通项目成为‘新基建’的主力军。”
“交通项目和新基建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的。”交通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比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应用到自动驾驶上,加之自动驾驶测试的路段也就是车路协同,这些方面传统基建和新基建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在疫情影响下能够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为将来的5G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奠定基础。
其实,在去年7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有过类似表述。提出建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和核心驱动,促进物理和虚拟空间的交通运输活动不断融合、交互作用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点明出行助手、数字化物流、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并从产业生态、标准体系等多方面作出布局。
北斗应用落地
新型基础设施蓝图已展开,具体应用场景的开发是其中的核心。智慧公路、智能铁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慧枢纽,《指导意见》中提到的“智慧 ”几乎涉及交通的方方面面。
具体来看,《指导意见》明确,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协同应用、北斗系统和遥感卫星行业应用,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推进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的建设和应用。
逐步在高速公路和铁路重点路段、重要综合客运枢纽、港口和物流园区等实现固移结合、宽窄结合、公专结合的网络覆盖。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能力,建设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地理信息地图。
据悉,长江干线公务船、客渡船北斗应用目前已实现100%全覆盖,海事领域年内将实现北斗应用100%全覆盖;在水上安全领域,我国积极推进北斗卫星搜救系统国际化应用;在民航应用领域,起草相关标准及建议措施,推动北斗系统纳入国际民航组织应用。
中国IDC圈市场战略顾问郁向飞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北斗系统凭借其核心定位系统和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采集精准的信息并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果。整个闭环链条都能和交通紧密相连。它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交通、农业、智慧城市、航天、航海等提供保障。”
此外,《指导意见》提到,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应用,丰富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发展智能高速动车组,开展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时速400公里级高速轮轨客运列车研制和试验。
“如何提高技术的准备度和行业或场景需求的适配,更好地满足特定场景的需求,这是交通行业新基建的一大挑战。”华为政企交通业务总经理路海空也在近期的研讨会上谈到,以机场的数字化转型为例,云 AI智能机位的分配代替了值班员和航空管制员对机位的人工分配。分配效率从三四个小时提高到一分钟之内,并保证准确率。在泛在联接的基础上,洞察行业的需求,构建一个行业的云平台,从而构筑一个立体的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整个传统交通新基建向数字交通基建融合和转变。
调动民资参与
除了开拓更多应用场景,“新基建”项目如何具体落地?根据各地陆续出炉的今年重点建设项目,“新基建”占比明显上升。
如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公布的基础设施类重点项目清单中,城际轨道交通、城际高速铁路、车路协同等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类中的重点。重庆等地还在筹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动态库。如重庆目前已有入库项目250余个,总投资超2300亿元,包括中国智谷(重庆)超算中心、5G自动驾驶公共服务平台等新项目。
北京也于今年6月发布了《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未来三年内北京建设新基建的基本目标、原则、基本任务及保障措施。这也意味着北京新基建将开始提速,向各行业纵深发展。
据悉,北京的新基建行动方案聚焦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智能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科创平台基础设施、智慧应用基础设施、可信安全基础设施六大方向,实施30个重点任务。
“传统基建对经济托底的边际效应在减弱,而新基建具有可持续的投资拉动效应,未来投资空间巨大。预计今年新基建投资规模将超万亿元,且未来还将持续快速增长。”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周昆平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新基建”的资金来源也将更加广泛。《指导意见》强调,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落实属地责任,加快示范引领,完善标准规范,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推动建立涵盖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的协同机制,共同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预算内来自财政收入、一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性基金调入等,“新基建”也鼓励通过PPP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同时,专项债也将向“新基建”项目倾斜。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指出,允许地方投向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职业教育、城市供热供气等市政设施项目,特别是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