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囤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原标题《与“囤积癖”和解》,编辑:江湖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人说,“以前一直觉得爱囤货是病,现在爱囤货是生存必备技能”。


封控和隔离改变了很多词的含义,“囤积癖”就是其中之一。那些平时被家人诟病“囤太多”的人,在物资不确定时期,可能收获莫大的理解。


想起我们一篇文章下的高赞留言: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囤货?


“爱囤东西”的行为,的确可能与过去的匮乏经历有关。


但研究发现,有关囤积的病理行为——“强迫性囤积障碍”实际上与贫苦经历无关,而与创伤或重大损失有关[1]


从完全不囤、囤积爱好者,到在“囤积障碍”的危险边缘试探……这中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今天,简单心理的编辑们在一起聊了聊自己的“囤/不囤”故事。


有没有一种可能,囤积癖也可以拥有快乐?


好像只要一沾上“癖”字,就仿佛这个爱好带着罪恶。但是囤积让我快乐。


不过,不同于疫情囤积生活物资这类“同一样东西储备很多”,我的囤积更偏向于“一类东西我要收集全套,收一套用一套”(郭德纲:我有钱了,豆浆喝一杯倒一杯(bushi)


看到一套完整的印章、一套大小齐全的画笔、一套覆盖所有颜色的水彩、一套完整收集的漫画,都是我的快感来源。这些就都是收藏用的,如果要用一套水彩笔里的一支,就会让我浑身不自在,我宁愿再单独买一支。


大概我喜欢的是囤积、收集“有完整感的、没有破坏缺损的”物品。


一年内可能只有一天会突然感慨一下,“啊,是不是东西有点多了”,但是并不造成痛苦或者很强烈的情感困扰。剩余的时间里,我都被这些“整套”物品们带来的视觉和心理满足感充满着,完全没想过断舍离。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囤货?

《无法停止》


囤积最严重的时候,朋友来我家住需提前一个月预约


还记得离开家去工作的第一年,妈妈叮嘱我两件事:


1)好好吃饭


2)不管再忙,每周整理一次房间


当时我对第二点建议可以说满头问号、嗤之以鼻。What…离开家的自由之一,不就是可以不用再叠被子了嘛?


直到赚钱的欣喜把我淹没;因为便宜而大批囤日消品;因为不了解自己而不断购入不合适的东西;沉浸于消费主义号角时不时需要被物质犒劳。


最关键的:认为我的一切物品里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不可能断舍离。


我理解那种精神寄托感。强迫性囤积者,常常在精神上把自己粉碎成一千块、一万块,寄托于成堆的未读报纸,不合身的衣服,甚至报废的电子产品……这些物品可能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恐惧、留恋、创伤,甚至是作为自己的存在被确认),所以当然不可以把自己扔掉。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囤货?

来自unsplash


这些行为持续了大概有五年时间。如果你问,什么时候发现囤积变成了一个问题?我可太有话说了。


1)生活空间不断压缩


最严重的时候,衣柜前堆满了书和杂物,导致一侧衣柜打不开,忘记自己还有哪些衣服因而重复购买,堆积,陷入死循环。


2)家里无法招待朋友


整理收拾变成一项巨大工程。跟朋友打招呼,来我家住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因为整理需要时间,处理羞耻感也需要时间。


3)搬家何止要剥一层皮


每次搬家师傅都说,你这是一家三口的行李?于是禁不住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东西太多,是哪些丢了根本都不知道的程度。


4)同住的家人痛苦不堪


囤积是需要空间的,不止一点点。尤其是如果有同住者,会导致生活上的冲突。可惜,越是羞辱和抱怨,对囤积者来说就越是“你不理解我”的信号。你给我扣一顶囤积的帽子,我就越要反抗:生活方式不一样而已啊,你就没有一点自己的问题吗?


说到改变的契机,是因为看到一篇心理学研究:囤积可能与抑郁有关。它让我停下来,审视自己的状态。


——不是出于害怕抑郁,而是此前从未以关怀的视角看待过囤积:哦,你的一些行为只是更大情绪问题的表面症状。你需要好好照顾自己。


也因为我终于领悟了妈妈原本的意思。


最近疫情反复,时不时需要恐慌性囤货。有时我会看到囤积时期痛苦的影子,感到“害怕菜坏掉而疯狂吃菜”的焦虑,已经超越了囤不囤本身的焦虑。所以小心克制。


还是应该听妈妈的话,囤货可以,不要忘记整理生活。


哈佛心理学家的“囤积者”帮助包


区别于爱好囤积的普通人,“强迫性囤积(Compulsive hoarding)”的 4 个主要特点是:


  • “高度依恋”物品作为自我认同的来源;

  • 依赖物品来体现和记忆过去的事件,认为“丢掉了这件物品,我就丢掉了这段感情”;

  • 对物品实现“完全控制”的强烈需求和愿望;

  • 对物品有强烈的责任感,觉得“它是我的所以我要对它负责”。


在极端情况下,囤积可能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流行病学估计,囤积症影响 2%-5% 的成年人。其特征是:不管价值如何,对丢弃任何物品存在困难。


囤积也会给家人和朋友带来情感上的损失。“我们接到的求助电话,通常是患者的家人打过来的”,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博士杰西卡·拉斯穆森说,病人本身不愿意求助,因为“有很多羞耻,很多尴尬,很多污名”。


囤积症患者如果感到羞耻,就不太可能去寻求治疗。帮助解决囤积问题,我们最需要做的是:


  • 不要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丢东西,不要威胁对方,并对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好心理准备。清理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并让他们重新开始囤积;

  • 帮助科普教育囤积症是什么,降低耻感,并提前做好安全保障。例如,注意火灾隐患,堵塞的厕所或有盖的插座;

  • 寻求专业帮助,关注隐藏在囤积行为中的情绪和创伤。囤积者通常同时存在身体和/或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慢性疲劳、肥胖、抑郁、焦虑、强迫购物、完美主义、拖延症和身体形象问题。


拉斯穆森博士认为,即使你不是真正的囤积症患者,也可以时不时地缩小自己的所有物规模,定期清理东西。


你可以把物品分成三类:我一定会保留这件物品;我肯定会把这个东西扔掉或者送人;我不确定。


然后问自己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我真的需要这个吗?我多久用一次?它真的适合我吗?


整理的关键:剔除那些并不让你愉悦的东西


我不怎么会囤东西。看到双十一和各种消费节内心基本没有波澜,去年好像有想抢的东西,但因为太困等不到凌晨,就睡了……


有时候也会带来一点麻烦,比如一些刚需日用品,快用完了才想起来买,物流稍慢的话,会带来一种生活物资青黄不接的紧张感。不过对生活也没啥大影响。


仔细想想,为啥我会这样?可能是出于这么几个原因:


1)买东西对我来说是件耗费心理能量的事情


人在打算拥有一件物品之前,会需要掌握一些关于它的信息。所以买护肤品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肤质和产品成分,买衣服之前要琢磨搭配,电子产品就更是了……


我不觉得研究它们没有价值,我有一些朋友非常喜欢钻研各种消费领域,并且乐在其中,还能发展出自己的小心得,我觉得很厉害。只不过我自己的兴趣点不在这方面,所以我很少替换自己日常用的东西,经常就是做好功课觉得好用就反复加购。


2)为自己留出一片“空着的地方”,很重要


之前看《令人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我发现整理的关键其实是:剔除掉那些并不让你感到愉悦的东西。


每一份“拥有”都有一份代价:不仅仅是钱,还包括整理、收纳它们的空间,清洁、维护它的时间。以前跟爸妈住,家里的空间总会被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占用,时间长了会烦躁,觉得那个地方并不能真的代表“我”。所以有了自己的小家,就对添置物品这件事很谨慎——我带进来的就得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地方宁愿让它空着。


不过,最近因为疫情,我倒是真的有了点囤积行为:有天早晨起来发现健康宝弹窗了,有点焦虑,花了一上午时间买各种食物日用品。快递员送到之后,一点点把它们往冰箱、柜子里整的时候,焦虑感好像真的有被稍稍抚平。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囤货?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疫情当下,囤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去耻化了,但它值得更准确的认知。


囤积是一种应对现实的必备技能。我们要注意的是,“停不下来的过度囤积”,可能是更大的情绪问题的表面症状。


对于丢弃物品这样的行为,主动性依然是相当重要的。把整理当作“独处、宣泄、赋权和解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自我的完全接纳。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做评判(Being non-judgmental)


促使一个人改变的前提,是他/她依然拥有不改变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OCD Foundation: Hoarding Disorder

[2] Ivanov VZ et al. (2017) Heritability of hoarding symptoms across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A longitudinal twin study. PLoS ONE 12(6): e0179541. DOI: 10.1371/journal.pone.017954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编辑:江湖边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485 字。

转载请注明: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囤货?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