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的蜂
一款移动教学软件十几分钟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一款办公软件一小时内尝试自启动近7000次;一个APP唤醒了手机里十几个APP偷偷在后台运行……
这是央视最近报道的一则新闻。比起“随意扩大收集范围”等常规手段,这则新闻更令人震惊:软件虽是你下载的,但你连它的启动关闭都控制不了。更别提隐私保护了。
笔者因此想到了一则“旧闻”:前几年有媒体报道,谈话提及某种食物后,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谈到去哪里旅游,你的社交软件上马上会出现精准推送。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你只是和朋友闲谈,没有进行任何搜索,手机何以能读懂你的需求?不经授权的后台自启动,似乎能作出解释:你可能24小时都被“偷窥”“窃听”着。
“新闻”和“旧闻”之间显然还不能画上因果关系。不过在我看来,仅就“十几分钟访问近25000次”这一事实而言,一些APP就是赤裸裸的技术霸凌,标准的网络流氓。
说它是技术霸凌,是因为存在专业壁垒,APP对用户具有绝对技术优势。它们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入侵我们的生活,用户却只能被动接受,甚至都不会察觉到被侵犯。
反对技术霸凌,必须高举监管利器,让专业化机构来为民众撑腰。这次全国两会透露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形成草案稿,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或可以为APP们提供规范。
其中,笔者尤其期待关于惩罚力度的表述。国外的互联网整治经验表明,惩罚性赔款往往最直接、最有效,能让企业快速收手。一些APP有恃无恐,也是时候受罚了!
总而言之,争取流量、追求利润没有错,但要取之有道,绝不能搞网络技术霸凌!
【作者】 王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