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做产品经理需要有哪些情怀呢?本文作者在入行三年后,回顾过往的经历,为我们谈了谈他成为产品经理的起源,以及一些经历、成长收获、习惯和建议,希望能给同样是产品经理的你一些启发,也给想要入门产品经理的人们指点一下迷津。
不知不觉产品入行就已经满3年,再回头看看,有成功也有失败的case,有迷茫也有“鸡血感”十足的时候,想想这3年还是很“充实”的。
本来无意写篇总结,但正如3年就是一道坎,这么重要的一个节点,不管是出于仪式感还是其他,其实都是有理由需要“梳理”下过往,不仅对自己也是对别人有些益处,来验证在3年里是否拥有相匹配的能力。
毕竟这3年的经历和时间,是否足够拥有相应的能力,是值得审视的。这篇不谈“干货”,仅说些“情怀”。
一、一切的起源1. 为什么要成为产品经理最初了解到产品经理的时候还是大三大四的时候,那时候移动互联网还处于上升期。
当时接触到某款音频APP,这款APP其实就把电台主持人的角色平民化,让大众用户(尤其是创作者)能够在平台发挥这样的角色作用。
那会觉得很神奇,毕竟电台主持人这种都是出自专门的媒体机构,而现在竟然能在一款APP随时随地就能做到。也是从那时候觉得,才知道产品经理的“魅力“。
后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加快发展,尤其是乔帮主的魅力,尤其是“人人产品经理”的口号,就越发渴望成为其中一员。
2. 要成为什么样的产品经理其实当时是很盲目的,可以学习资料远没有现在的多,大概知道产品经理是干嘛的,需要有哪些能力。但具体到实际工作,几乎空白。
那时候也不知道原来产品经理也是分垂直领域的,不同的领域都有进入壁垒。那时候我所能理解的PM,严格意义上来讲只一个广泛的产品经理,和现在产品经理行业,还是有很大的认知差距。
所以那时候只知道想做,但是至于成为怎样的PM,是没有概念的。可能有的,也就是那个大家心里都有的一个共同想法:我有个idea,可以改变世界。
3. 如何成为产品经理1)自我学习
其实最初的时候,确实是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但是这不妨碍你去创造这方面的经验,以及去学习。
那时候没有经验,也没有互联网实习经历,当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通过持续自我学习,是去了解互联网基本常识,产品和运营到底是干嘛的,有哪些地方是我可以在工作前就可以沉淀下来的能力。
这样的过程,对我后来在第一份实习offer的时候,多少打下了些基础。
2)实习
当时在这方面没有任何经验的,而突破点就是在第一份互联网实习经历,当时实习还不是产品,而是运营。通过那段实习经历,大概知道了互联网是怎么回事,以及运营都有哪些类别,我所负责的模块又是干嘛的,是怎么玩的。
这样的经历,实打实给我提升了不少素养。
3)一个冒险的决定
尽管当时实习还可以,公司在行业也是头部,但是运营终究不是我的最终想法。当然现在看来,运营到最后还是需要具备产品素养的,两者到了一个级别后本质是相近的。
但是对于当初的执念,让我在那时候做了一个“冒险”决定,我放弃了那个看着的好机会,在校招临近尾声的时候重新去拥抱市场。
在那时候市场已经机会不多,且合适产品岗又少的时候,最终在春招那会拿下了前司的产品offer。而为什么最后拿下,其实靠的就是寒假那段时间关在房间里总结和琢磨,以及花了不少精力尝试以产品角度做一些输出,比如写了“微信运动”的竞品分析。
记得那会总监面的时候,面试官就是“看上“了这个,可能在他认为,结论不太重要,但是态度及思维是值得认可的。
4. 正确认知写到这里,其实是想说明的是,对产品、对工作要有清晰的认知,知道产品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去做好,不然大家都说产品经理好,但是你不知道哪里“好”、哪里不好,就跟大众入场,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产品经理最不限的就是门槛,但是要脱颖而出又是十分之难的,每过几年就会淘汰一批人,甚至到了后期,会越来越多人越发迷茫,不知道还能不能坚持下去,如何坚持。
毕竟做成功一款产品,实在太难了。
二、一些经历1. 学会平衡自身和环境的变化工作的第一年其实变化很大的,前后参与了至少3个不同行业、不同形态的项目,有金融、也有生活类,有APP也有web端。
说的好听是得到不同经历的锻炼,但是另一个问题就是无法持续深入,很多都显得“蜻蜓点水“。面对这个变化较多的业务方向,如果无法改变环境甚至离开的话,就需要学会调整自己。这里有2点值得关注:
- 保持基础能力的沉淀不是所有产品,都能在第一年甚至两三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方向,究竟从事那个垂直领域哪种类型产品。但是不过哪个产品,都需要具备通用能力,所以面对无论是多变的环境,还是其他因素,都可以多沉淀基础和通用能力。
- 多尝试多犯错因为核心能力还没培养出来,相关的沉淀还不够成熟。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产品,都建议积极去尝试,去做,积攥足够多的经历,量变引起质变,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自己足够多的经验,为后续的“专注”提供一定程度上广度层面的思考
相信很多产品在面对同一个需求的时候,总是反反复复,前面做了一版,过段时间发现不对又改回原来的样子,这时候开发总是会经常抱怨,产品根本没想清楚。其实这种情况,在刚开始的时候时有发生。
这里本质反映了产品很多时候没有做到深思熟虑,又或者比较系统去思考各个需求场景,导致输出总是有很多漏洞。最被打脸的经历,就是曾经输出过的产品方案,被质疑,最后让另一位更有经验的同事接受从头到尾重新梳理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除了浪费了人力资源、时间外,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身边同事对你的不信任,这样做事会十分困难的。
3. 有价值的输出我们在做需求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一个“困境”,更像是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去实现用户背后想要的价值。很多人常说产品不背KPI,这对也有不对的地方。
对,就是不能通过简单的KPI指标去衡量价值,或者是不是产品所应该追求的目标。不对的地方,就是产品不背kPI但是要背结果。
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用户想要的,到底能够给用户带来多大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在输出的时候需要思考的。而不是纯粹解决了这个需求问题后,就撒手不管了。
譬如说不少用户需要一个评论功能,产品就策划一个评论功能出来,但是用户不只是简单要个评论,他背后想要的是“互动”的本质,评论只是表达这么个诉求的展示方式之一。
那么这个功能是否为用户带来价值,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个是需要值得肯定的。
三、一些成长收获1. 对产品思维的把握入行前总会听到一个话题,就是产品面对理性和感性两种不同思维,到底更需要哪个多些。因为是文科出生,所以日常思考会很“感性”,反而对所谓的“理性”没有那么直观感受。
后来工作久了,尤其是做B端产品以后,认知更加深刻。所谓的“理性”思考,其实质是面对需求能找到核心问题所在,并且能够迅速厘清解决方案(即逻辑),有节奏去解决。
而感性思维,就是面对由“理性思维”框定下的“秩序”,去尽可能进行更多能够接触天花板的想象。如果说理性是产品需求的下限和边界,那么感性思维就是其中的上限和无限可能。
2. 扎实的基本功看一个人的职业能力,除了看他有多大的创造能力、解决能力外,还要看他的基本功。
譬如产品经理在输出PRD文档时,表现出极高的完整性、规范性,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能力高低。因为有些人文档写的“一塌糊涂”,没有条理性,内容也总是有欠缺。
所以这一点需要不断磨练产品的基本功,每样工作都建议做得极致,这样的功夫才是扎实。
3. 一场克服弱点的修行产品经理其实是需要一个持续成长的岗位,不仅仅是通过日常工作来沉淀经验,还需要在工作外吸取大量知识。
尤其是工作越久,所需具备的经验、技能等都需要越来越高阶,这就意味着产品不是一个简单靠吃老本就可以长久维持的行当。而在我看来,产品经理持续成长更像是一个不断克服自身弱点的修行过程。
因为一个人难免是有各种各样的缺点的,有些也许不太重要,但是有些对于是否胜任产品经理而言是关键的。尤其是当持续深耕于这个领域更久,各方面的素养是要求更高。那么这样的产品经理是不允许有太多“不足”的,所以就不需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去提升突破。
就比如,在做产品前我其实是一个“拖延症患者”(虽然现在也是),但是因为一个项目里很多事情是自产品经理这一环节而起的,也就是说其他各端对产品有比较深的依赖,这样就意味着产品有时候“拖”不得,一拖就会耽误进度。
所以这样就逼迫产品需要有很深的“自我驱动”意识,不断去PUSH任务前进。所以到现在,基本做任何事都能够快速自我去推动前进,而无需别人来“发号施令”。
4. 重新认识项目管理产品经理的另一个关键技能就是需要具备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而在此之前我更多以为是对需求的管理,以及对项目进度的把控,但其实并非那么简单。
更加全面的项目管理,应该是“需求管理”、“成员管理”、“过程管理”、“风险管理”以及“目标管理”:
- 需求管理:这里不仅仅是指对需求的拆解,还是对需求量背后的成本、价值把握,什么时候适合做什么需求,如何在一个版本内安排合理的需求任务,不会让开发疲于奔命,也不会过于让成员人力闲置。
- 成员管理:任何的事情都是离不开“人”去执行,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比如能力高低、性格喜好、情绪难易。所以合适的任务,要懂得安排在“合适”的人身上。因为成员管理一但不协调,就容易出现风险
- 过程管理:在项目进度过程中,总难免会有规划前无法预料到的事,那么面对这些事就需要快速判断其影响面、价值面等多方面因素,及时做好控制和调整
- 风险管理:在做项目管理时,我们不只关注顺利的一面,还需要及时关注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否会产生风险,比如是否按节点交付,输出过程有依赖阻塞等等。多个风险点的累积,就会自然会影响整体的进度和质量,继而影响项目最终的交付
- 目标管理:所有的管理,都是有大背景、大前提的,通过此制定一系列的目标,并对这些目标拆解成各项任务去执行,就是后面的一系列的“管理”操作。所以我们需要设置好目标,管理好“预期”,这样大家才会对做的事有方向,有期待。
刚入行的产品新人,更聚焦于基本功的锻炼,很多时候都会从一个明确的需求,逐渐入手学习和成长。而这些需求更可能聚焦一个局部或者说只是一个功能点,更大一点就是功能模块。
但是到了3年之后,不再局限于某个功能点设计,而且更应该具备“顶层”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对于用户的需求理解要具备很好的洞察能力,同时基于这些洞察思考相应整体的产品解决方案,而这个方案可以涉及多方共同参与,也不止是简单落地到一个功能开发,思考是否可以开拓更大的市场机会,是否能带来价值提升,又或者能引领市场。
四、一些习惯过去我不太在意一个习惯能影响有多大,直到成为产品经理,一些良好的习惯对产品而言有着很多潜在的价值。在这里也分享一些日常的工作和个人习惯:
1.工作管理互联网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每个任务各有优先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一天或者是一周的工作?通常我会维护一个月工作表,精确到每天每一小时,通过“一小时”制去管控我一天的工作时间。
同时会维护一张待办清单list,这个list包含任务主题、优先级、要求等等。每周一会大致基于待办事项里的信息,分配到这周合适的一天(或多天)去处理,这样会大致知道这周主要做什么,要完成什么事情,提前规划几天的安排任务,能有效去避免因忘记错误安排任务时间、或者无目的地度过一周。
其次,因为每天将近10+小时工作时间,所以就把每天切割成“一小时”,去安排一天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这样的好处,能像去版本规划一样,合理控制时间成本、任务优先级。
做这样表,其实相当于在做日报、周报和月报,这样对自我的总结和回顾,是十分有帮助的。也只有这样“分配”,你才知道你在做什么,哪些最重要。
2.精力管理很多人认为,高效的时间管理可以能够保证有价值的产出,这是没错的。但是在互联网节奏如此快的地方,不止是时间管理那么简单,还应该上升到精力管理。
因为一个完整的精力管理,涉及作息、时间、行为等诸多方面。譬如作息要规律,能保证适当休息,减少无意义熬夜带来精神疲劳(导致第二天效率差)。
摒除过于耗精力的娱乐行为,比如过度刷抖音、刷朋友圈等,适度娱乐消费能减压提升效率,但过度只会分散精力,精神劲十分缺失。
譬如我通常就在工作日内,会把朋友圈关闭,这样避免频繁、重复打开而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对于这样的行为其实可以集中在一个时间段一刷到底就可以了。
3.经验沉淀写作是从去年开始的,当时想着工作2年,沉淀了一些经验应该记录下来,因为通过写作可以“查漏补缺”,会发现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地方没考虑到,这样的经验知识总结下来会更体系。
同时,保持写作,可以把“下班时间”高效化,因为每个月都固定输出一两篇的话,那么就意味着不能个人时间不能虚度,工作已经很忙碌,个人时间还要拿出部分来去写作,想想时间就不够用了。
4.坚持学习其实学习是产品的必修课,但是学习不是简单的看几本书,局部了解某些领域知识,而是建立一个有体系化的学习框架:
- 搭建学习框架:什么叫学习框架,就是一个涉及多个维度的学习规划。有些人看到哪些感兴趣或者热门的书,就会下单买来看。但是这样的方式只会随波逐流,而且不是那么体系。真正的学习规划
- 合理分配时间:通常会基于每个月确定当月的学习计划,并且拆分到可把握的时间里执行。通常会选择在通勤时间、周末时间、晚上入睡前3个主要时间段学习,由于不同时段状态不同,那么会在通勤和入睡前进行轻学习(就是摄取、总结型学习偏多),周末这些时间更长、精力更好的时间进行深度学习(需要大量思考、理解的学习内容)
这里的稳定不是说常年累月做同样的事情,而是面对手上项目能从头到尾、从每个阶段都能够深耕。对于产品经理而言,除了广度需要持续提升外,深度是后期脱颖而出的最核心竞争力。
只有“稳定”在一个事情上,把事情做深、做透彻,才是真的“深耕”。
2. 少些功利多些贡献和付出互联网讲求团队效益,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一个人独立就能做好。
太多小心思,反而让自己得不到太多成长。有些过于“油条“的做法,只会限制自己得不到更多尝试和挑战。
3. 切记玻璃心在结果导向盛行的当下,也许有人会理解你的难处,但最后没人会认为这是失败的理由。所以不要觉得委屈,也少点抱怨,把事情的困难暴露出来并寻方设法去解决。
有一句话是很受用的,“不因责骂轻易沮丧,不因夸张轻易自满“。
4. 能扛住压力当今时代,每个人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有工作、也有生活,有时候和一些朋友聊天会发现各自有各自的烦恼。
所以压力是成年人都不可避免的现象,面对这些压力要学会排解,并且尽量避免因压力带来太多负面情绪,而影响日常工作表现。
5. 保持谦虚和敬畏心对任何事都要保持足够的敬畏和谦虚,不会因为“短暂”的进步就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有了点点的成绩就“傲娇”。互联网是个持久战,人外有人,时刻保持谦虚和敬畏才能持续成长和进步。
6. 树立执行力高和靠谱的形象在职场,能力高低很重要,但是对于任何人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要有很好的执行力和靠谱形象。不管你工作能力、履历有多牛,你只有把一件事情执行到位才是最好的工作表现。
同时对事情上心、负责也是基本的职业态度。别说能力有多强,只要把这2点做好,就已经比一半以上的人要好了。
7. 少点职业,多点情感有很多人对工作十分熟手,表现的特别在行。但一旦替换项目,就很快脱离“不管不顾”,表现得十分“职业“。
但是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每一个项目都像自己的“孩子”,除了把它给做好,情感的灌注也是必须的,你只有真的对这个项目有“情感”关联,才是真的用心对待这个项目。
8. 理性对待别人的挑战团队内,每个人都自己的利益诉求,要正视哪些是利益冲突,哪些是情绪性挑战。学会区分挑战背后的动机,才能正确处理工作和人际关系。公是公,私是私。
六、写在最后三年、五年、七年,每个阶段都是一道坎。
有人跨过就持续成长,有人熬不过就纷纷离场。前路漫漫,产品更像一场不断克服弱点、挑战自我的修行。作为其中一员,也期望更多人能坚持。
#专栏作家#A.D,公众号:吾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大数据分析产品经理,专注数据挖掘工作。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