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军还有5秒到达现场......”听着儿子和同学一个一口一个游戏词,我也曾一度焦虑,有位朋友为了融入孩子的世界,甚至深入现场,和孩子也打起了游戏,最后,她也不幸沦陷了。
我也曾想过用类似方法,来打入“敌人”内部,看看这些娃们心理到底整天在想啥?不过说实话我对自己也没有那么大的把握和信心,万一,一个还没“捞回来”,再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不合适啊。
毕竟,有研究发现,一个游戏设计最多融合了72种心理现象,游戏设计者在每一个关卡和细节都会触及玩家的心理痛点,才能让玩家欲罢不能。
Tim Urban在TED演讲上,曾经讲过:人们会倾向于追求简单快乐为原则,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之为一只及时行乐的猴子(Instant Gratification monkey)
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生命本能!
so,我区区一个小女子怎能和世界级心理师们对决?
不能直攻,只能采取迂回政策啦!
我目前采取的方式是:
我和孩子商量好,我们的身份现在是学生,第一要务是学习,因此在上学期间是不能玩游戏的,做到了暑假和寒假期间每天会有特定玩游戏的时间,约定好后,我们还签订了一个小小的契约,这种契约精神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我和孩子还一起分析过,做一件事可以有两种角度来衡量,一个是收益值的大小,一个是收益的半衰期,而玩游戏属于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也就是属于当时玩的时候会很兴奋,但过后给自己带来的是空虚,无聊,而人为了继续保持那种愉悦,会持续不断玩下去,这就是游戏的危害性。
记得,最初和孩子分析这一点时,孩子很受触动,那天就很坚决地表示,不玩了!其实孩子都是讲道理的,把道理讲透了,他也会很开心接受的。
当前社会毕竟是网络社会,很多孩子嘴里谈论的也都是游戏,如果孩子一点不会,也可能无法融入别的孩子的小圈子。
《半月谈》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一个集体中大多数人都在谈论电子游戏时,不玩的人自然被孤立,电子游戏成为在群体中获得认同的重要社交工具,青少年也很容易在游戏中找到兴趣相投的玩伴!
所以在寒暑假,我是允许孩子玩耍,只是会约定好时间,比如每天1-2 个小时,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定,也是会签订契约,有时候孩子觉得这个时间没有打完游戏会不开心,我会帮他一起分析,怎样自己合理规划时间,安排游戏,才能有固定时间里玩得更嗨?
因为成了同盟和“战友”,孩子也会更加信服,不会因为没玩够而发脾气。
这是目前我采用的和孩子一起制定的上网方式,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留言一起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