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灭之后才是繁荣,但很少有人能走到最后。
正解局出品
泡沫,大家都会觉得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
但泡沫其实很矛盾:暴富神话、血本无归,这样截然相反的词都可能出自于它。
比如2009年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爱尔眼科涨幅高达30倍,比贵州茅台还要豪横。而金亚科技在股价跌到0.29元后,黯然退市。
曾经都是泡沫和科技的代表,结果却是:一个让人暴富,一个使人破产。
金亚科技退市前一个季度经历了让人崩溃的下跌
01
泡沫常有,镰刀常在
很多人对科技泡沫的第一印象,是血淋淋的镰刀。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暴风集团。
2015年,暴风集团上市,41天37个涨停,股价最高达到327.01元,市值一度高达400亿。
不到两个月,暴风集团内部诞生了10个亿万富翁、31个千万富翁和66个百万富翁,创始人冯鑫身价过百亿。
暴风集团曾经的主打产品:暴风魔镜
而上市的前一年,即2014年,暴风集团营收只有3.862亿,净利润4185万。
如果按传统行业来算,4000多万的利润,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400亿的估值。
但虚拟现实、互联网视频等新概念,实在过于迷人,趋之若鹜者络绎不绝。
可惜,暴风集团,热闹一番后,惨淡落幕。
2020年7月1日,暴风集团被暂停上市。8月28日,深交所对其下发“死亡通知”:终止上市。
而冯鑫本人,也正面临着接二连三的司法指控,自顾不暇。
但真正受苦的,却是为这泡沫买单的人。
大的如招商银行,在暴风集团收购英国体育公司MP&Silva;(简称MPS)中出资近35亿,结果不到3年时间,MPS就破产了。
小的如二级市场上暴风集团的股民,血本无归者,并不在少数。
暴风集团终止上市的前一年,还有逾6万股东
投机者血本无归,但暴风集团内部人员却大都套现离场,拿到了实实在在的金钱。
据不完整统计,2016年来,暴风集团的原始股东累计套现超13亿元。除冯鑫外,公司高管走得一干二净。
也许,这些套现离场者,有不少曾是胸怀热血的少年,但最终败给了现实。
因为钱来得太容易了。在暴风集团的巅峰时刻,市盈率高达千倍以上。
也就是说,假设暴风集团每年利润增长率为0,则需要千年以后,才对得起这被炒上天的股价。
千年太久,发财只争朝夕。
类似于暴风集团这样的科技泡沫,对整个科技行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因为它会让投资者产生偏见,使得一些很有潜力的科技公司,被当成骗子,拿不到融资,早早夭折。
也使得许多屠龙少年,最终选择了另外一个方向。
02
科技泡沫向善
但实际上,时代的变革与突破,离不开一场极致的泡沫,以及其带来的野蛮力量。
这种力量,往往表现为资本的涌入。一个技术的研发与市场化,一场从无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背后少不了烧钱。
比如说特斯拉,若没有背后资本的支持,早不知死了多少回了,哪还有如今的商业载人航空和火星移民计划?
2017-2019年特斯拉业绩
但通常情况下,一家初创的科技企业,很难获得资本的青睐。只有在科技泡沫这一环境中,它才能如鱼得水。
科技泡沫对于造假者、套现者是天堂,对于那些执着于技术突破、以人类未来福祉为目标的人来说,何尝不是福音?
20年前美国的互联网(科技)泡沫,就很典型。
在这场泡沫中,金钱仿佛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
一家名为网景的计算机服务公司,从成立到上市,只花了16个月。它的对手微软,则花了11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从0到27亿美元,通用动力花了43年,网景花了大约一分钟。
网景后来败给了微软的IE浏览器,被美国在线收购
一家中文门户网站亿唐,仅凭借创始人名校出身:5个哈佛大学MBA、2个芝加哥大学MBA,竟迅速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一家名叫Pets.com的公司,只有一个商业模式:在网上卖猫砂,结果轻松融到了1亿美元资金。
据《互联网时代》一书描述,当时的硅谷,只要拥有一个关于互联网的创意,凭借一份简单的企划书,就能获得可观的投资。
当时红点创投的一位合伙人甚至评价道:创业点子越大胆,越能招来美元。
颇有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味道。
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个:钱太多了。
从宏观数据上看,1994年互联网领域的风投资金仅有7.07亿美元,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769.84亿美元。
超过60%的风险投资流向了互联网领域
在股票市场上,代表科技公司的纳斯达克指数,从1995年初的700多点,一路上涨到峰值5132点。
90年代末,很多拟上市公司纷纷改名,在公司名字上添加IE或者.com,将自己包装成互联网公司。
据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1998-1999年更改名字加入互联网概念有63家公司,其更名前后5日的涨幅,超越同类公司1倍以上。
泡沫越吹越大,最后轰然破裂。
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达到最高点5132点后,掉头向下。两年内,最低跌到了1108点,不到最高点的1/4。
这一轮互联网泡沫中大出风头的思科,市值跌幅超过90%。
据统计,1999—2001年间上市的899家科技公司,到2019年底,只有61家存活,占比只有6.8%。
狂欢结束了,大多数公司出局,等待他们的是无尽的萧条。
但有些则幸存了下来,借着泡沫带来的养分,它们飞速成长,最终有能力改变世界。
比如说亚马逊,1997年上市后,连亏四年。光是1999年和2000年,就先后亏损了7.2亿美元、14.1亿美元。
以至于《纽约时报》发文称:亚马逊是一家建立在一层薄得不能再薄的泡沫上的市值200亿美元、有2100名员工的公司。
而也正是这些泡沫,拯救了亚马逊。如果没有这一轮泡沫所带来的“输血效应”,亚马逊恐怕早已倒下。
尽管后者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也曾跌去90%的市值。但如今的亚马逊,已经深刻改变了零售业,成了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几家公司之一。
如今的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
而互联网泡沫时打下的基础设施、创新观念,则催生或者加速了苹果、特斯拉、Facebook等科技企业的成长。
基础设施上,号称互联网脊梁骨的宽带,就在这段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995—2000年,美国电信公司在华尔街募集了超过1.6万亿美元,还发行了6000亿美元的债券。最终修建了8020万英里的光纤电缆,占到了当时全美国总光纤电缆的76%。
因此,2004年后,尽管互联网的使用人数快速增长,但宽带的使用成本却下降了超过90%,无疑大大节约了存活下来的互联网公司的成本。
而创新,则表现在全民创业的热情开始高涨。据统计,1999年春季,有1/12接受调查的美国人说,他们正处于创立企业的某个阶段。
比如前面提到的网景公司,其首创的网景浏览器,虽然被微软打败,但也倒逼后者竭尽全力开发出IE浏览器。
还有芯片,1994年英特尔的Pentium处理器芯片,使得计算机更轻松地集成语音、声音、图片、手写体等不同数据,在电脑上实现顺畅的多媒体应用成为可能。
泡沫破裂后,许多科技人才失业,而苹果正好及时招揽了这些人。所以后者得以在2001年推出iPod,2003年推出了iTunes Store,2007年推出第一款iPhone。
2007年,史蒂夫·乔布斯推出了首款iPhone
如果说泡沫破裂是灭绝事件,那么苹果、谷歌和亚马逊等公司就是进化后的鳄鱼,破产大流行使他们成为各自领域的先行者掠食者。
最终,这些幸存者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人类。
0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泡沫?
美国如今能稳坐科技霸主的位置,这一轮互联网泡沫贡献不小。
没有这一轮泡沫带来的冲击与创新,以及资本野蛮地开辟疆土,美国科技行业的发展,也许还要延后不少。
而泡沫破灭后,互联网对其他行业的延伸,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出现,也使得美国经济迎来了新的春天。
最开始的表现,是互联网用户的高速增长。2000年,在发达国家中,互联网普及率是31%。到了2004年,这一比例达到了54%。
增长速度不输泡沫时期。
互联网用户的增长,很快延伸到需求端。
比如说,泡沫破灭后的2001-2006年期间,美国电子商务的规模翻了一倍,达到2114亿美元。
前面提到的亚马逊,也因此开启了奋起之路。
2000-2005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保持升势,达到了3.1%,远超过去50年。
这意味着,美国的经济正处于扩张周期。背后的原因,还在于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良性的溢出效应仍在持续,不断构建新的产业链条。
2001—2009年,美国年均GDP增速为1.7%。2010—2018年,更是达到了2.3%。
在几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表现最优。
所以,泡沫破裂后不到3年,资本市场就反应了过来。虽然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阻碍了股价表现,但风波过后,纳斯达克指数迎来了十年牛市,如今已是最低点的10倍有余。
其中出力甚大的科技公司:亚马逊、谷歌、苹果、特斯拉等,皆受益于20年前的那一场泡沫。
但同样经历了一场大泡沫的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楼市泡沫破裂,随即经济长期停滞,至今没有缓过气。
美日两国GDP比较
相近的时间,同样是世界强国,美日泡沫破裂后的结局差距甚大,原因是方向错了。
二十年前的美国互联网泡沫,是在人们预期互联网技术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潜在盈利能力的背景下产生的,代表了美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对新经济增长驱动力的探索与冒险。
虽然最终破灭,但泡沫过程中投建的大量高科技及通信基础设施、技术成果并未消失,相关的创新活动也未停止。
还是拿谷歌和亚马逊为例,如果没有泡沫刺激了互联网带宽建设,也许它们今天就不会存在。
而如果没有泡沫刺激通信和交通设施建设,现代金融和零售业也不会存在。
而日本的楼市泡沫,只是货币宽松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热钱涌入楼市和股市形成的资产泡沫。
资本长期游离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和需求之外,沦为追捧非生产性资产的金钱游戏,自然也难以带来新的生产力变革。
无泡沫,不繁荣。但这泡沫,也得看是什么泡沫。
拉长历史来看,事实也的确如此:科技性的泡沫,在给一国乃至全球带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造福人类。
而楼市、商品等泡沫,只能带来一地鸡毛。
比如工业革命期间的运河热、蒸汽和铁路时代的铁路热,虽然也带来了大量的泡沫。但在这些泡沫及其引起的衰退过后,是真正的大繁荣。
而郁金香泡沫、英国南海公司泡沫、次贷危机时美国的楼市泡沫,只是由金钱涌入而导致的金融资产泡沫。在崩盘后,除了破坏,难以见到任何有创造性的东西。
04
结语
有句话说得好: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时代的进程固然重要,但个人的命运最为现实。
科技泡沫破灭之后,会带来新一轮的繁荣,以及在毁灭中诞生的伟大创造。
然而,能走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
所以,如何在科技泡沫的狂欢中获利,再及时逃离,想必是不少人的想法。
但如同经济周期不可预测一样,科技泡沫也难以揣摩。
所以,我们只能管好自己的手。
一是要将纸面财富落袋为安。正如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所说:牛市和泡沫,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
另一个则是要努力学会控制风险。
风险与收益永远是成正比的,那些只看到眼前的繁荣,却忽视了泡沫之后的衰败,盲目加杠杆的人,只会随泡沫一起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