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防沉迷如何更进一步?

 

   ◇尽管政府、企业设置了制度与技术上的层层监管,不少未成年人仍能钻空子沉迷游戏,个别甚至引发恶劣后果

   ◇企业在应对未成年人游戏沉迷上具有技术优势,应多承担社会责任

   ◇此外,需警惕校园成为网游社交的客厅

   6月1日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专门增设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若干法律条文,规定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实行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了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的行为等。

   然而日前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政府、企业设置了制度与技术上的层层监管,不少未成年人仍能钻空子沉迷游戏,个别甚至引发恶劣后果。

   未成年人沉迷网游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未成年人沉迷网游背后

   李静是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的负责人。他所在的部门日常接受关于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申诉受理,并提供需要的教育辅导。

   李静介绍,他们经手的未成年人游戏消费案例中,95%的账号都通过了成年用户的身份认证。一位母亲申诉孩子的大额游戏消费,客服查询后表明,孩子从注册到消费,总共通过了8次人脸识别认证。母亲最终发现,是孩子父亲在全程“协助”。

   类似情况并非个案。孩子们为了游戏,会用各种方式欺骗家长:“爸爸看我,我给你照张相!”“爷爷我要上网课,需要人脸认证。”

   也有孩子振振有词:“我现在训练游戏,长大了参加竞技战队,也是工作”,或者是“你自己还不是喜欢打游戏,还来管我”。

   结合近两年的研究,有专家表示,沉迷网络某种程度上是未成年人面对家庭、学校压力的一种心理代偿。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宗奎则认为,网络生态飞速发展,缺乏兜底可能导致“数字鸿沟”,即条件优良家庭的孩子往往借助网络学习有益信息,从中获益;条件较差、缺乏教育素养家庭的孩子则更易陷入沉迷。为帮助、影响边远地区、条件较差的家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周宗奎曾将其开发的一套网络素养课程免费公布到网上,课程主题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网络认知。

   李静团队对上万个来电家庭进行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23%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业余爱好,24%表示不清楚;近半数家长提出仅有精力保证孩子起居,没有时间陪伴;针对不少未成年人消费存在大额赠予的情况,13%的家长表示孩子确实在学校遭受了霸凌,但也有36%的家长表示不清楚孩子的在校情况。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一些游戏因为其趣味性、竞技性等特点,会对玩家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对于自制力相对较差的未成年人尤其如此,一些孩子容易沉溺其中。

   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伟军教授说,确实有些孩子会沉迷游戏、短视频和网络等,也可以叫“手机沉迷”,我们对此要重视。

  社会加码应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社会一直呼吁,企业在应对未成年人游戏沉迷上具有技术优势,应多承担社会责任。

   记者了解到,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的相关技术近年来不断迭代。小米等硬件厂商开始在手机端置入自带系统,通过限制各类应用的使用时长来规范未成年人的手机使用行为。网易通过搭建网易家长关爱平台、升级APP端“家长护航”功能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协同管理,多家游戏公司也不同程度加强了这方面的架构。

   2018年中旬开始,腾讯接入公安数据平台,实行强制实名注册,对登记为未成年人的用户实行限玩、限充、宵禁。6月份的数据显示,每天有超过1000万未成年人账号,因登录时长超过规定被“踢”下线。2020年,针对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绕过监管的行为,腾讯增强人脸识别功能,甄别疑似未成年用户。

   相关专业人士介绍,后台技术判断账户疑似未成年人,需要人工智能配合脱敏后的大数据,捕捉寒暑假集中上线、短时间充值数额激增等用户行为特征。用户被重点追踪后,页面会马上弹出人脸识别窗口。腾讯相关数据表明,触发游戏人脸识别验证的玩家,被识别为未成年人的占据8成以上比例,他们将被严格限制在线时长和消费。

   企业之外,近年来,社会各界也不断加码应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今年6月1日生效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设“网络保护”部分,首次提出“学校发现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等条款。

  将孩子兴趣引导回现实世界

   多位受访专家一致呼吁,网络素养教育应拓展至全民,应创造条件,让家长具备管理和引导子女正确上网的能力。家长需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建立有效沟通;对于已然沉迷网游的孩子,父母要与他们耐心相处,激发孩子网游之外的荣誉感,将孩子的兴趣引导回现实世界。

   此外,需警惕校园成为网游社交的客厅。“不聊游戏连朋友都没有,会被孤立,要合群就要一起聊游戏。”记者了解到,一些孩子存在上述想法,揭示出校园环境对游戏社交的放大作用。专家建议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通过现实中的体育、文化活动结交伙伴,杜绝网游文化符号进入校园。

   在周宗奎看来,在以上方面,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开启了很好的示范。接下来值得期待的,是给予各方更加具体的指导和规范。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越发重视,李静也看到一系列进步迹象:3年多来,越来越多家长致电时不再只为退费,而是更愿意与客服们聊一聊孩子的教育。为了满足更多家庭对教育方法的需求,李静团队推出41门免费家长课程,吸引数百万用户参与讨论,并尝试以视频、线下课、社区交流等多种方式普及网络素养。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谢佼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341 字。

转载请注明: 未成年人防沉迷如何更进一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