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近日的ARM中国内斗乱象说起。
(后文中安谋科技为ARM中国的注册公司名称)
ARM中国内斗始末
6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一位消息人士透露Arm中国区执行董事长兼CEO吴雄昂被免职。
当天,安谋科技发出声明,CEO并未变动。
6月11日,ARM公司发布媒体声明稿,确认CEO解职信息。
当天,安谋科技再次发出声明驳斥ARM公关稿。
此时,安谋科技内部斗争进入白热化,安谋科技各部门领导在CEO吴昂雄指使下发出联名信抵制人员撤换。
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所谓的ARM中国化,并没有摆脱境外资本的控制。安谋科技碰到了中外合资企业的共同问题,资本方和管理团队产生了尖锐矛盾。
ARM中国内斗揭示ARM中国化的控制权问题
安谋科技的股权结构看似由中方控制,软银控制的ARM占股49%,厚朴资本根据一致行动人协议占有51%的股份,有控股权。双方都没有达到67%的股权,重大事项需要达成一致才能推动。
但实际上ARM Ecosystem是ARM的关联方,Amber Leading是ARM的合作伙伴,两家公司都不是内地公司,且香港的司法体系是认可美国长臂管辖权相关条款的。仅从安谋科技的控股情况来说,境内实际控制主体占股仅为13.77%。以长臂管辖权的名义执行,境外机构风险将轻而易举传导到国内企业造成系统性风险。
即使不存在长臂管辖权的风险,厚朴资本并非国资委控股的投资机构,作为私募基金没有义务公开投资信息。
IP授权是国产芯片的命脉,在芯片设计领域,EDA软件、工艺厂以及下游的基础软件与IP都是强关联,在停止IP授权的情况下,上述场景都可能出现停摆风险。如果包括华为、飞腾、展锐这类关乎国计民生的芯片企业依赖的是一家控制权模糊的IP供应商,那么就必须考虑到贸易战激化情况下产生的巨大风险。
ARM中国不可能摆脱ARM控制
ARM公司于2016年被孙正义的软银集团以320亿美元收购完成私有化,值得注意的是,软银集团是一家投资机构,收购一家芯片公司,不可能是为了布局芯片产业。与以往收购沃达丰和Spring一样,最终目标必然是修饰一番后待价而沽。
ARM没有生产任何产品,它不仅不制造芯片,甚至不设计最终出售的芯片。根据软银的财报,Arm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针对IP授权的前期授权费( license ),包括Arm架构和Arm IP;另一个是根据每颗芯片售价按比例抽取版税(royalty)。
ARM v8指令架构是在2011年推出的,在v9推出之前,授权费不可能在2016年后再收取一遍,软银对于ARM私有化后的业绩修饰只能集中在版税部分。
刨除中国业务,ARM在2016年后的全球版税收入增长并不乐观,根源在于半导体行业的整体疲软,没有出现爆发性的需求。仅有中国市场上,大量芯片企业打着自主旗号采购ARM成熟IP,手机和"自主芯片"产生了大量芯片需求,支撑了软银收购ARM后的业绩增长。
版税收入意味着ARM需要对于芯片用量严格管控,因为少统计客户的芯片用量就是真金白银的损失。因此,软银为了尽快完成业绩的修饰,只会对安谋科技的控制收紧,尤其是在目前利润最高的ARM v8和衍生IP核的授权上。
换句话说,使用ARM技术的国内厂商,芯片用量被安谋科技监控,用量数据被汇报到软银控制下的ARM。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脉络,被境外实控企业尽收眼底。
软银背后是谁?从软银披露的大股东情况不难看出,十大股东中,包括孙正义、日本信托银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都是境外实体。
安谋科技无助于ARM中国化
前文已经提到,ARM想要重新上市使软银得利,在全球半导体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中国市场的版税收入,安谋科技的设立定位是监视中国ARM路线企业的芯片用量实现获利最大化。
因此,安谋科技的研发工作必须避开ARM的已有产品,避免影响到总公司的收入。
现实中,安谋科技也是这样做的。
安谋科技成立两年来,研发了三款产品:"周易"、"星辰"和"山海",分别针对AI领域、推理平台和终端加密,偏向于专用的ASIC芯片。实质上是受限于ARM的管控,不可能将最赚钱的ARM v8架构和衍生研发工作转移到中国公司。
从长期来看,安谋科技的研发工作更像是一个打着ARM旗号的创业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各类研发基地实现原始资本积累,反而会挤占本土企业的研发资源。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长期选择继续使用arm对中国是极其不利的,试图用资本换技术换来的也只能是高度依赖的垄断性技术。外资和中资在此事上已经形成了利益绑定,一旦中国长期使用形成路径依赖,以后再想有和其竞争者将极其困难,他们会合伙打压竞争者的成长,保证他们的垄断性利益。所以中国应当尽早在此方面开始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