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五纵三横”的趋势愈加凸显
数字产业化方面,产业结构存在失衡问题,基础仍不牢固
产业数字化方面,融合发展面临行业认识差异、要素利用不充分等挑战
疫情已将全球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推进了5~6年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是我国的既定目标。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离不开信息通信业的推动。近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专访,详解如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数字化转型的“五纵三横”
《瞭望》:当前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进展如何?
杨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新冠肺炎疫情在对世界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逆势而上、蓬勃发展。据美国Twilio公司对美、英、德、澳、日等国2569名企业家的调查统计,疫情已将全球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推进了5~6年。
全球科技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产业结构,以技术和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新型增长模式正在爆发强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整体发展将全面提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动能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有研究预测,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由2019年的35.8万亿元增加到65万亿元,对GDP增长贡献率将突破50%。
《瞭望》: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哪些特征?
杨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五纵三横”的趋势愈加凸显。
“五纵”是当前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加速渗透的五个典型场景:一是基础设施数字化,信息技术向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渗透赋能,使基础设施更加智能、高效。二是社会治理数字化,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和精细化管理贯穿社会治理全环节,加速治理模式由人治向数治、智治转变。三是生产方式数字化,通过优化重组生产和运营全流程数据,推动产业由局部、刚性的自动化生产运营向全局、柔性的智能化生产运营转型升级。四是工作方式数字化,远程办公应用加速普及,线下集中的传统办公模式将向远程协同常态化的新办公模式不断演进。五是生活方式数字化,数字生活应用沿生活链条不断延展,从满足规模化、基础性的生活需求向满足个性化、高品质的生活体验升级。
“三横”是当前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三大共性需求。随着疫情下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加速,线上化、智能化、云化平台逐步成为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级、社会级平台,并呈现出横向扩张延展的新特征。一是线上化,永续在线打破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边界,拉动手机等设备联网规模持续增长;二是智能化,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重塑资源配置和生产运营逻辑,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三是云化,云基础设施由“中心”向“中心+边缘”结合的立体布局转变,成为产品服务交付的基本载体。
“五纵三横”背后,是“实”“虚”“软”的共同作用、相互触发。“实”是实体经济,“虚”是虚拟经济,“软”是信息技术和服务。其中,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信息技术和服务在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与促进虚拟经济融合创新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实”“虚”“软”三者交叉融合,不断产生化学反应,也对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强大助推作用。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瞭望》:如何理解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之间的关系?
杨杰:数字经济主要由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部分构成。数字产业化,是指信息通信产业,具体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是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产业数字化,是指传统产业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生产数量和效率提升,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车联网、平台经济等,是数字经济的融合部分。
近年来,我国数字产业化稳步发展,基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数字化则由单点应用向连续协同演进,占数字经济比重逐年提升,两者共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相互关系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相互促进。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传统产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升,助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例如,智能制造领域,通过5G、企业资源计划(ERP)、数字工厂仿真的综合运用,助力实现柔性生产;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为数字产业化演进提供所需的基础数据、应用场景等关键要素,反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促进其新理论、新硬件、新软件和新算法等方面的迭代演进。例如,制造、交通等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积累了超大场景化数据集,为提升AI性能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要素资源。
二是相互渗透。一方面,传统企业发挥行业需求、应用场景等优势,积极吸收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数字产业化领域纵深布局,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云等具备行业特色的数字化能力与应用并对外赋能,成为数字产业化领域的新兴力量;另一方面,信息服务企业在助力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断积累行业经验、破解行业壁垒,以新的运营模式与发展模式向交通、金融等领域广泛跨界布局,为产业数字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相互衍生。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基础上,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突破传统物理空间、产业边界限制,加速交叉融合,推动数字化进程由过去的单点突破进入到协同推进、群体性演变的爆发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例如,自动驾驶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相互衍生的典型案例,体现了5G、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新型材料、动力电源等一系列技术的集成演进、群体创新,未来将重塑交通运输行业,彻底改变人类出行方式。
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和相互衍生的作用下,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将共同推动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产业数字化的规模将超50万亿元;数字产业化结构同步持续优化,其中,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68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4000亿元。
这是架设在海拔6500米珠峰前进营地附近的5G基站(2020年4月19日摄) 中国移动供图
千行百业融合创新
《瞭望》:我国在加快数字化发展中还面临哪些挑战?
杨杰:当前,我国数字化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在信息基础设施、消费互联网等领域处于全球靠前位次,但在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发展中,主要面临以下两点挑战:
数字产业化方面,产业结构存在失衡问题,基础仍不牢固。我国在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社交应用等消费互联网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但信息产业基础环节仍较为薄弱,“缺芯少魂”,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受制于人,上游材料、关键设备、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等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仅芯片一项,我国连续多年进口额超3000亿美元。产业链、供应链表现出较大脆弱性,产业结构性失衡风险进一步放大。
产业数字化方面,融合发展面临行业认识差异、要素利用不充分等挑战。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当前我国农业、工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8.2%、19.5%,较发达国家平均的13.3%、33%,还有较大差距,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发挥还不充分。
一方面,传统企业数字化意识和能力不足,组织架构、资源投入、企业文化等与数字化转型升级存在不匹配;数字化服务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进入传统行业面临需求洞察力、专业能力、资质等诸多壁垒,在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实现互促互补的着力点上还需持续探索深化。另一方面,实现数字化增长的部分要素开发利用还不充分。当前,还存在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不明晰、标准规范不完善、交易平台缺乏联动、产融结合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影响对数字化发展拉动作用的有效发挥。
《瞭望》:面对这些挑战,中国移动下一步有何打算?
杨杰:面向未来,中国移动将着力打造党和国家可依靠、可信赖的网信事业“大国重器”,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我国数字化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打造以5G为中心的数智化基础设施。加大5G投入,在网络规模、网络能力、网络体验方面迈上新台阶,畅通经济社会信息“大动脉”。构筑涵盖数据采集、传送、存储、处理、使用全环节的高品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深化云网(云计算+通信网络)、云数(云计算+大数据)、云智(云计算+AI)、云边(云计算+边缘计算)融合发展。加快网络云化、业务云化、能力云化,融合打造多场景多形态物联网服务,一体推进网络安全研发运营。推动端到端自动化网络切片、上行增强等技术成熟应用,利用切片技术构建相对独立的专用网络,保障公众网络安全稳定、行业支撑敏捷高效。
二是创新高质量信息服务,引领需求、创造需求。面向千行百业,发挥5G特色优势,以5G+AICDE(分别代表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云计算Cloud、大数据Big Data、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为核心,创新运营模式,催生信息服务新场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引领需求、创造需求。不断完善速率、时延、连接等差异化服务能力,打造专属运营模式。布局工业、交通、医疗等行业关键平台,打造数字工厂,推进柔性生产,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产业数字化发展进程。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助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移动将加大研发投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家级实验室、区域研发机构等平台建设,加快构建5G创新联合体。打造“联创+”生态,积极与头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化合作,加强产研协同,广泛汇聚社会创新力量,助力国家提升下一代网络、人工智能等领域核心技术自主掌控,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为加快我国数字化发展夯实基础。
四是构建开放合作生态,共拓“数字蓝海”。围绕新型消费场景,通过产品融合创新、用户联合运营等方式,释放国内市场信息消费潜力。实施五百亿价值分享行动,聚合云服务、泛智能终端等优质资源,深化DICT(数字信息通信技术)合作成果共享,主动赋能产业发展。发挥资本纽带作用,依托“并购+参股+创投”投资平台,联合垂直行业头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设立百亿级母基金,深化“直投+基金”双线布局,打造资源共享、融通发展的资本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