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测滴滴自动驾驶 造价百万仍需人工

自6月27日上海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载人示范应用启动,滴滴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连日来,智能网约车时代是否即将来临?成为人们讨论热点。不少用户积极报名预约,希望亲自体验一下滴滴的自动驾驶服务,看看是否“靠谱”。

为一探究竟,时代周报记者也加入了测试队伍。7月2日,上海嘉定区上海汽车会展中心,时代周报记者通过手机下单后,不到一分钟,一辆滴滴自动驾驶网约车停在面前。

“需要先签署知情同意的体验协议书,然后上车扫描车内pad上的二维码,验证确认身份,系好安全带关闭车门,点击pad上的出行图标后,车辆才能够行驶。”当日,滴滴自动驾驶安全员对记者介绍称。

记者亲测滴滴自动驾驶 造价百万仍需人工

(时代周报记者现场拍摄)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现阶段,滴滴自动驾驶载人测试范围仅限于上海开放测试道路,路线经过汽车会展中心、办公区、地铁站、酒店等核心区域。

7月1日,滴滴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滴滴在上海落地后,会持续深耕,目前在上海嘉定这一区域会长期开展试乘体验。”

从百度到高德,再到滴滴,短短3个月时间,三家企业扎堆开放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相比之下,滴滴此次自动驾驶服务首秀能打几分?技术是否足够成熟、安全?距离真正驶入大众生活还有多远?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20分钟体验之旅

上海市嘉定区的上海汽车会展中心,是试乘体验滴滴自动驾驶车辆的起点。记者试乘当日,天气有些阴沉并伴随着小雨,但仍旧有着前来体验的人群。

根据工作人员指引,上车之前,记者先签了一份知情责任书。上面包括禁止随意触碰车内工作人员及车辆部件设备等注意事项。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用滴滴拥有自动驾驶呼叫功能的APP下单成功,从上海汽车会展中心到皇冠假日酒店,体验时间为20分钟。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这批滴滴自动驾驶车辆是由沃尔沃XC60改装而成,车身印有“自动驾驶”字样,车顶上方的雷达保持高速旋转。

据上述滴滴负责人介绍,每辆自动驾驶车加装了1个64线激光雷达,2个16线激光雷达,7个摄像头,还有毫米波雷达、计算单元、定位系统、信号传输设备等,车辆改装涉及线路、信号控制等。

6月27日,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OO孟醒在央视直播中曾透露,所有加在一起,车辆成本大约在100万。

上车后,时代周报记者发现,车内前排坐着安全驾驶员和测试员。安全驾驶员负责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及时接管车辆,测试员手中拿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观测的同时介绍行驶过程。

记者亲测滴滴自动驾驶 造价百万仍需人工

(时代周报记者现场拍摄)

系好安全带,点击出行图标后,车辆缓缓启程。进入测试路段后,安全驾驶员的双手放在膝盖上方,不碰触方向盘但保持随时接管的手势。

自动驾驶开始之后,记者在车内总体感觉较为平稳,转弯、刹车、掉头等环节并没有出现不适感,车辆也会始终与前车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不过,在体验过程中,也遇到了“突发”情况,暴露出滴滴自动驾驶的一些问题。

行驶过程中,安全驾驶员曾紧急接管过一次。其解释称,是因为预测有行人会突然从旁边车辆中下来,为规避风险,所以接管。可以看出,相较于人为驾驶,机器的判断能力仍不够灵活,如果不接管会影响乘坐体验。

记者亲测滴滴自动驾驶 造价百万仍需人工

(时代周报记者现场拍摄)

此外,据安全驾驶员介绍,车辆最高时速限定为50公里,该段测试路程所用时长比人为驾驶要慢几分钟。此外,如果道路出现坑陷,自动驾驶车辆的雷达识别起来会有难度。

总体而言,滴滴这次自动驾驶体验比较全面,从下订单到乘车、下车都可以体验到,行驶也是在与其他车辆混行的情况下进行,但仍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体验感也仍需加强。

仍需持续投入

近两年,滴滴布局自动驾驶的决心已非常明显。

2016年,滴滴开始组建自动驾驶研发团队;2019年8月,滴滴将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公司。5月29日,滴滴宣布旗下自动驾驶公司完成首轮超5亿美元融资,这是目前国内自动驾驶公司获得的单笔最大融资。

按照孟醒的说法,一台车造价就要100万元以上。可想而知,自动驾驶无疑是场持续“烧钱”的游戏。

而滴滴选择的Robotaxi赛道更是难点重重,除了资金,技术、应用场景、运营等都面临考验。

例如,在滴滴自动驾驶服务正式上线的央视直播中,便刚好遇到上海大雨天气,给滴滴自动驾驶带来了不小挑战。

对激光雷达来说,雨点、地面上的积水以及溅起来的水花可能引发噪点,如同驾驶员视力变差,需要算法有效地去除这些噪点,否则容易引发各种急刹。

此外雨天也会影响汽车轮胎抓地力,对自动驾驶系统的控制系统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地面有积水的情况下,定位精度会变差。

记者亲测滴滴自动驾驶 造价百万仍需人工

不仅如此,Robotaxi的实际落地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今年4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Robo-taxi商业化现状、挑战及建议》中指出,如今的技术虽可处理交通路况90%常规问题,但剩下的10%影响巨大,需要花费90%的时间解决,长尾效应明显。

而且,现有示范场景与真实商用场景存在差距,急需更多复杂路测数据提高系统性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信心不足,付费意愿下降。

根据大陆集团的研究,2018年有79%中国消费者考虑购买自动驾驶汽车,该数字较2013年的89%有所下降。

“实现L4级无人驾驶技术并不难,但要看应用场景。如果在特定的道路上,人流量不大的话,就是相对简单的场景,一般都可以实现。但如果是相对复杂的场景,会更有挑战。”7月1日,一位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还需要给自动驾驶行业时间和空间。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也曾表示,“自动驾驶从技术成熟,商业成熟到法规成熟,道阻且长,至少还需要做十年持续投入的计划,也要做好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但方向是明确而坚定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253 字。

转载请注明: 记者亲测滴滴自动驾驶 造价百万仍需人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