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短片影音平台抖音(Tik Tok)成爲中美角力的热议对象。这一方面在于其母公司为北京的字节跳动,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于美国的影响力迅速增长。然而,撇除其背后的政治考量,这社交平台大受欢迎的现象背后反映的用户需求和文化需求都值得深思。
市场调查机构eMarketer的报告,去年Tik Tok在美国市场用户规模增长97.5%,并预计今或再增长21.9%,达4,540万人,2021年更可能达5,220万人。不仅用户增长快,Prioridata调查显示,美国用户日均打开Tik Tok大概八次,每次大约4.9分钟,高于facebook(4.7分钟)、Instagram(3.1分钟) 和Snapchat(1.6分钟)。这让Tik Tok在美国社区愈来愈具影响力,比如今年3月美国疫情高峰时,美国俄亥俄州长便联系粉丝超过6千万的“Tik Tok女王”查莉迪阿米利奥(Charli D'Amelio)录制“隔离舞”,呼吁青少年避免外出,点阅率超过1.9亿次。
降低门槛 打破界限抖音大受欢迎,当然不无原因。相对于其他社交平台,抖音一大特点是随机推送,让使用者置身于更大的社群。出于商业考量,抖音用户亦可以花钱在平台增加自己影片的曝光度,但是总的来説,毋需好友验证的模式打破了社交平台的界限,让用户更容易走出了同温层。另外,其短片设计便利,可以是随拍随传,亦可以套用照片模板将照片变成短片,使用门槛比较低。
上述分析,不是推销某一社交平台,而是藉其受欢迎的现象,指出门槛无界限的网络分享,可以让更多人拥有了被平等看见和关注的机会,也让每一个观看者有机会看到更立体、多元的社会,有助社会在这种互相看见中更易走向互相理解。正如抖音常获分享的职业中,便包括了厨师、农民、美发师等平时生活较容易被忽视的职业,内地贫困县相关影片亦获逾3千万次分享,让更多人直接看见贫困的需要。城市底层群体、农民、贫困人口等远离城市核心、主流媒体空间的的群体,可以透过社交平台展现和表达自我,也让他们的形象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立体有温度的呈现。
社交媒体是双刃剑这些其实本来就是互联网带来的社会改变。不同的社交媒体之所以受欢迎,源自我们对表达自我以及看见更广阔世界的需求。当然,过程中也常见异化。比如有反对者认爲抖音及类似分享平台(如快手、火山)等正因爲低门槛的分享,容易让大衆被低俗文化吸引。这其中诸如早前某些用户爲了吸引眼球表演喝白酒喝到胃出血,又或是生吃蝙蝠等,自然应引起反思,并促使平台与社会讨论相关的准则,确保用户以不合适的内容吸引流量。但至于大衆喜欢什么样的歌、什么样的舞蹈,它们是低俗又或高雅则不应被过于严厉地规管。毕竟文化多元应是雅俗共赏。
又例如某些社交平台令人陷入同温层之中,甚至变得立场激化,也有如是次抖音般成爲政治角力的一环。但总的来说,降低分享门槛能构建更广阔的世界,甚至得益于看见一个更立体、多彩的世界。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交媒体愈来化多的今天,即使不是抖音,社会也是朝向这方向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