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秦世俊正在数控车铣中心作业。
走进中航工业哈飞数控车间,几十台飞机舱数控车铣中心整齐地布控在车间,操作台前,带着黑边眼镜的秦世俊正认真地输入着操作数值,专注的目光透着坚定和自信。今年38岁的秦世俊,是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数控铣工高级技师、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他工作19年,完成了别人29年的工作量,实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700多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第14届“中华技能大奖”“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19岁那年,心怀航空事业梦想的秦世俊从哈飞技校模具钳工专业毕业,被安排到哈飞数控铣工岗位。由于数控是个新兴专业,毫无基础的他只能帮师傅打下手。他曾抱怨:“我来哈飞是为了造飞机,不是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儿。”身为劳模的父亲开导他:“不要怕改专业,数控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父亲的话坚定了他的信心,他渐渐喜欢上了数控铣工这个岗位。
秦世俊先从普通铣床练起,在实践中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熟练后,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为尽快提高技能,他常常下班后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习。有一年,直9机起落架外筒腹板加工遇到难题,由于零件的数模和锻造的外形差异过大,不能使用数字化完全加工,常年需要手动加工,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劳动强度大。秦世俊勇敢尝试通过编程实现数字化一体化加工,经过反复实验和改进终于成功,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零件的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100%。入职4年,执着奋斗的他就脱颖而出,成为厂里最年轻的数控铣工高级技师。
秦世俊爱钻研,难得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都被他用来钻研数控技术,学习笔记堆起半米多高。一次,在加工某型飞机的关键零件时,由于法国专家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厂里面临困难,秦世俊主动请缨,与法国专家反复研讨、交流和试验,最终确定了加工方法。法国专家是两人倒班跟踪生产,而他却是一人“全天候”作业。当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炉时,挑剔的法国专家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扭轴是某型飞机的关键件,由于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节点紧,这个零件成了“烫手的山芋”,车间里一时没人敢接。秦世俊再一次迎难而上。长长的轴体需要与机床平行装夹,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会产生倾斜。为解决零件的装夹问题,他研制出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夹紧工装。为不耽误正常生产,他把试验安排在夜里12点以后,一干就是一个通宵。经过3天20多次的改进,这套工装终于在轴体的中间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撑,保证了加工精度,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他常说:“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成功与失败的差别仅在能否全情投入。”
当秦世俊一次次摘取业界技能之冠的时候,想得最多的不是个人的功与名。他说:“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技能工人的队伍真正强大了,我们的‘航空梦’才能早日实现。”他把十几年摸索出来的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带领大家反复演示,力争让徒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要领。2014年,中航工业哈飞创建了秦世俊领衔的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重点围绕飞机起落架和旋翼零部件生产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和技能传授等工作。身为领头人,秦世俊引领大家创新攻关、分享经验、传承技术,朝着高素质、高技能的目标迈进。有位数控铣工在加工高精度零件中遇到困难,一度有些灰心,秦世俊主动与他沟通,把自己编写的数控加工资料送给他,手把手地示范,终于使他闯过了难关。一次,机加工段在加工某一批零件时反复出现零件变形、尺寸超差问题,他当即指导工作室的3名技术人员逐一排查生产流程记录,进行“会诊”,最终,该批次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了99.9%。
一名劳模擎起一面旗帜,一个工作室带出一个创新团队。而今,秦世俊工作室成员都已成长为哈飞科研生产的骨干,工作室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