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三角形框架,让直播平台来一场“质量革命”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直播助农,让田间地头农产品畅销全国;在线学习,让知识跨越千山万水;分享日常,让生活技能方便你我……近年来,网络直播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个“风口”,一个个流量平台纷纷崛起,在产品营销、知识共享、生活共建、远程办公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人们在直播中寻得商机,在直播中觅得便利,也在直播中拓宽出路。前两天,我们分别从主播职业和直播带货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再来聊聊直播平台。
应该看到,网络直播作为发展中的新事物,犹如一个赛车道,直播平台像赛车手,抓住用户注意力就更容易加速冲刺,“直播竞赛”就此展开。然而,这条赛道的门槛和标准层次不齐,出现了一些需要正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其中,直播平台该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担当怎样职责,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推动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只有全面审视,才能对症下药。看规模,据《2019中国MCN行业发展研究白皮书》,截至2018年12月,聚合内容创作者的多频道网络MCN机构数量已超5000家;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看特点,直播平台内容同质、功能相似、特色模糊等现象明显。可以说,不少直播平台往往低水平入门、低质量竞争。平台数量多、用户规模大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网络直播的发展活力,但人们更期待去粗存精、去劣存优的发展质量。
互联网行业有个“三角形框架”,即服务用户的“产品”、留住用户的“运营”及转化盈利的“流量”。从这个模型出发,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的成功与否,很重要一方面都系于流量。可以说,流量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业转化价值。但有些平台颠倒了本末,比如,有的平台纵容主播刷粉,制造虚假热度;有的违法侵权,转播他人节目;有的恶意炒作、突破底线,搞擦边营销;有的放松监管,放任低俗直播……凡此种种,直播平台唯流量是从、被流量绑架,只顾流量热度、内容热度,不顾质量效度、责任态度,才会滋生一些违背公序良俗的言行,扭曲了价值观,冲击着法律与道德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讲,直播平台需要来一场聚焦责任感、价值观的“质量革命”。
直播平台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道德洼地,而应成为责任领地、价值高地。一段时间以来,针对网络直播出现的问题,从平台备案许可到主播实名制认证,从建立直播内容审核制度到履行内容日志信息留存要求,从建立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到黑名单管理制度,一系列监管与规范、自律与他律的制度在不断完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交建议,强化平台的监督管理责任。直播平台是公共平台,不能重流量轻责任、重受益轻担当,这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唯有平衡好平台利益与公共责任,扎紧制度篱笆,平台当好“把关人”、相关部门当好“守门员”,这一朝气蓬勃的行业才能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开放、共享是互联网的内在精神,越是开放、共享,越应该把价值导向摆在首位,每个直播平台都应该成为价值出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流量平台直播抗疫知识科普,传递战疫温暖时刻,为不少行业打开了线上销售之门,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起到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把握好手里的麦克风”,让主流价值充盈直播间,才能让直播平台土膏微润、沃土广袤。
这正是:直播非是法外地,莫把价值当儿戏。大家晚安!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李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