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专访丨萤石网络蒋海青:不走“短平快”路线,IoT做局者需要做专做深

在IoT领域,与各互联网企业相比,萤石网络的知名度并不算高。萤石网络CEO蒋海青也清楚意识到,这将会成为萤石扩张市场的短板,所以从去年开始,他辞去了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的职位,专注萤石网络。

尚未广为人知的是,萤石网络是2015年从海康威视分拆出来的子公司。与海康威视主打B端市场不同,萤石主要补齐的是ToC市场。蒋海青认为,To B和To C的打法不同,后者更重视用户需求、品牌和渠道,但在实操中,萤石和海康的打法又有相似之处,都不走泛智能硬件的短平快路线、不跟进价格战,而是沿着视频IOT领域“做专做深”。

在新基建概念的推动下,物联网成为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风口,但是这个行业触角丰富零散,玩家济济,企业如何打造自身的护城河?

在蒋海青看来,企业竞争策略无非三种:低成本、差异化和集中式,而萤石网络采用的是差异化的策略。

去年,萤石确立了“1 4 N”的路线,围绕视频云平台技术,拓展以视频为主的智能安防、智能控制、智能入户和智能机器人四个方向,不久前,萤石网络也宣布开放平台,为其他IoT公司开放核心技术视频模组。

“1 X N”,是小米、荣耀等公司切入IoT的统一公式,大家都想借助某一项优势产品或者核心能力,发展自有产品,最终促成带动供应链分工。不过,当公司们高谈阔论“生态”时,蒋海青却认为,在大自然以外,IT界其实很难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

在他看来,真正的站到最后的赢家,应该是那些更加低调、有所舍弃的公司。

以下是36氪对萤石网络CEO、海康威视副总裁蒋海青的采访实录(略有删减)

萤石产品

谈业务:补齐2C端,像打井一样做深

36氪:我听说最近萤石有上市的计划,进展如何?萤石2019年的营收情况如何?

蒋海青:关于上市,目前没有更多具体的信息可以透露。萤石2019年营收情况有25个多亿,利润大概两个多亿,主要来自增值服务。

36氪:萤石主要还是以摄像头为主的产品,为什么会围绕这种摄像头去打造产品线? 接下来还会怎么去拓展IoT产品类型?

蒋海青:因为海康它本身是一个安防企业,它的视频产品在行业和企业端已经做到了领先地位,在行业跟企业都已经布局好以后,12年的时候公司开始筹划进入消费类市场,采用互联网云平台 智能视频硬件的创新模式,开发新的市场和客户。13年的时候开始正式运作,当时取了一个新的品牌名,叫做萤石。

36氪:“1 4 N”,分别是什么?现在的进展如何?

蒋海青:1指的是萤石云,4是智能安防、智能入户(猫眼、指纹锁)、智能控制(灯光控制、窗帘控制)、智能机器人板块。N就是N种第三方子系统的合作产品,如智能照明、智能影音、智能晾晒等。

在视频IoT这一块,我们判断自己是领先的,2019年我们全新定义了智能家居摄像机,SHC(smart home camera),SHC具备安装便捷、存储方便、语音交互良好、注重隐私、功耗低、与家居联动性强等特点,萤石云的连接的视频IoT设备,数量上应该也是全球第一的。智能入户这一块还在进展中,智能控制这一块也是打了基础,各种控制的产品线已经有了,但是规模还不够大;机器人这块, 我们也发布了基于视觉的扫地机器人、儿童陪伴机器人等。

目前4大板块已经形成一定基础,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和突破,我们也有信心逐步把它也拉到更高的水平线上。

36氪:萤石在To C上面的打法是怎么样的?

蒋海青:To C首先还是要有核心产品和技术才能进入到这个市场,在家用安防这一块,消费者已经多少知道萤石的存在,对萤石品牌有一定的感知,但在消费者心智中还没有达到一线品牌的位置,这是我们自己意识到的问题。

但是我们的做法和其他品牌做法不一样的是,在这4大品类里头我们会做专做深。如果都能做到一定的规模的话,我觉得这个品牌自然就起来了。

我们没有采用一味把价格拉到最低,即低价流量模式,而是首先依靠技术创新,做更强更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其次考虑产品不同定位的层次满足市场需求,做到创新模式和流量模式的共存。

我们通过视频这样的一个比较强黏性的入口,再带动我们其他的智能硬件,用户使用视频硬件的频率相比非视频的智能硬件更加高频,我们的APP月活基本近2000万,根据艾瑞报告,萤石云视频APP目前位列智能家居类APP月度活跃榜榜首。

我希望树立一个专业一点的平台,而不是包罗万象。一旦选中某个板块,就像打井一样往下打,一个是技术,一个是产品,还有一个是渠道,不走那种短平快的路线。我们愿意投入研发,在技术上做很多细致的研究和改善,在业内我们有很多首创的技术及应用。

渠道的拓展,我们首先是自建了一个分销加零售的线下渠道,更贴近用户,提供更多线上不能满足的差异化服务,其次不断的延伸到B2B2C的行业里面去,比如地产、家装、建材等市场。

36氪:你们的开放平台模式是什么样的?

蒋海青:简单地说,开放模式就是把Wi-Fi和视频模组嵌到合作伙伴的产品中去,他们就不用去开发那么复杂的技术。嵌进去以后,通过接口就可以做联动起来了。大多数非视频IoT主要是一个启动停止或者是简单的数据信息传输的需求,视频类IoT涉及到大规模并发接入、转发、存储、计算、分析和安全加密,这些如果需要厂商来建,研发投入巨大,你还要考虑到时间和成本。

36氪:和其他的企业有没有生态上面的合作?

蒋海青:我一直不太提生态这个词,因为生态是包罗万象,生态里头有飞的,有爬的,有水里游的,还有各种微生物,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我觉得生态只存在自然界,我们观察到的IoT行业内的生态链,主导厂家有很多限制,是难以营造成这么一个自由开放的生态。

我们觉得叫开放和赋能可能更合适,大家彼此不约束,你的产品是高毛利率还是低毛利、用什么品牌、谁来制造、怎么销售跟我没关系。

我们更松散一点。萤石开放模式不止是开放硬件接入层,上面软件这一层都开放, 如果合作规模够大,原来都是不认识的厂家和硬件,可以互相发现、相互调用、提供某些联动的服务。

我认为,放弃当头的欲望,才能成就一个开放的平台。

36氪:今年的目标是什么?

蒋海青:今年目标的话先让他们去把模组做起来,开放软件继续优化,我们自己的4大类还在努力往前走。

36氪:萤石的研发团队是和海康是共用的吗?

蒋海青:研发团队是分开的,目前萤石大概有1500名员工,其中一半左右是研发。和海康在研发上面基本上没重叠,技术上有一些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但活还是自己干。因为海康是偏向于行业,我们偏向消费者,即使是视觉技术,目标不一样,场景也不一样。

谈竞争:视频是差异化的切入点

36氪:未来开放平台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靠收取模组的费用的话,看上去并不性感。

蒋海青:我们的业务里头已经有利润可以养活这个业务,先把它养的再大一点,之后再来考虑商机在哪里。

首先,我们C端的萤石云的视频是免费的,B端是收费的;第二个,我们的基础服务是免费的,增值服务是收费的;第三个,未来的连接和互动,只要规模足够大,就会衍生差异化需求,我们相信会有很多增值服务的商机。

我们是研发型公司不是制造型公司,像深圳有很多方案公司,他们的研发成本低多了,但没有延续性,深度也不够,走短平快模式,哪个热门做哪个,而我们自己做可延续可积累,专注于目标市场和客户,又不会被受制于人,但是缺点就是成本高,所以就要这些技术转化为利润才行。

利润是来自于差异化,利润由技术创新而来。如果大家都差不多的,最终只能打价格战,即使有规模也没有利润,因为C端市场,价位下来就很难上去,品牌低端化后,客户心智就会锁定而难以更改。

36氪: 差异化竞争中,为什么选择视频为切入点?

蒋海青:大多数的IO(输入输出)型智能硬件都是简单的一种智能硬件,相比之下视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视频能看能识别,可以联动。IoT传感技术里头,视频和音频我们觉得是信息含量最丰富、也是最活跃的信息载体。智能语音是被动型的,你要说才知道,但是智能视频是主动式的,你不说我也知道。

36氪:今年华为也都在往智能安防这方面靠,你怎么看?

蒋海青:从发布会上看,它的产品还是专业定位的产品,不是偏消费者的产品,对于真正的C端买家来说价格可能太贵。

谈行业:物联网是开放的底层技术

36氪:目前用户们对于智能家居的接受度怎么样?

蒋海青:现在来看智能家居还只是启动的阶段,处于单品向多品过渡的阶段。智能家居特征是产品线特别多,所以企业发力点不太好找,从媒体数据上看,智能音箱、智能安防和智能照明,这三块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量。

36氪:智能物联接下来的发展趋势?

蒋海青:就整个社会或者技术导致的产业变迁来说,物联网肯定是个大趋势,物物相连才能智能,一旦信息维度丰富以后,它能解决的问题就很多了,所以物联网连接平台首先是整个社会的底层技术,不是应用技术。物联网有很多纵深的多元应用,但都离不开物联网的平台。

36氪:IoT上的很多公司都在提开放平台,你觉得其实什么样的公司才能把零散的公司们组合起来?

蒋海青:低调的公司,愿意做幕后英雄的、像水一样的公司,有所为有所不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类似这个道理。

36氪:但是要做最后的做局者,如果没有深度和广度的能力覆盖,怎么串联起这个分散的行业?

蒋海青:所以现在还是发散的阶段,还没有明显出现谁把谁都连起来了的现象。但是有一点判断,就是不能什么都想做,一定要放弃一些东西。

因为创新总是来自于边缘,巨头因为体量大、影响力大,反而难以俯下身来和各中小厂商平等沟通,巨头和巨头之间也因为利益关系很难相互依从,它的反应速度不如创新公司。创新公司更专注的、反应更快、也更有冲劲,没有巨头条条框框的限制,再则巨头也是从创新公司发展起来的,所以我更看好创新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905 字。

转载请注明: 36氪专访丨萤石网络蒋海青:不走“短平快”路线,IoT做局者需要做专做深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