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战资本市场 风口之下的微医能否成功敲钟港交所?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2016-2026年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33.6%的水平。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再添一把火,愈发明朗的市场前景,也激起了行业内一些玩家向资本市场冲刺的欲望。

这不,互联网医疗平台微医今日爆出消息称,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内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募资6-9亿美元,估值为55亿美元,最终融资规模还将视市场情况而定,拟聘请招银国际、花旗和摩根大通为承销商。

那么,微医为何会选择在宏观经济备受挑战的大环境下赴港上市?究竟又具备了怎样的底气?这条IPO之路的走向又将如何呢?我们不妨从微医的发展说起。

被资本巨头投资的微医 为何执意赴港IPO?

作为一家起家于挂号业务的互联网平台,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医疗健康科技企业之一。根据微医官方数据显示,其实名注册用户达1.8亿,线上连接了全国30个省市的2700多家重点医院的26万医生。

迄今为止,微医已完成8轮融资,投资方不乏资本巨头,包括腾讯、高瓴资本、红杉资本、晨兴资本、启明创投、复星锐正资本等一线VC。

实际上,对于IPO的想法,微医并不陌生。早在2018年5月,微医宣布完成5亿美元的pre-IPO战略融资,友邦保险和新创建集团领投,投后估值为55亿美元。只不过,这一计划最终也是石沉大海,没有了后续动态。微医2020年再战IPO,可见其对于上市的野心从未搁浅。

而微医上市的执念,我们或许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一方面,在2020年疫情的影响下,互联网医疗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日活跃用户规模、日均用户时长等创新高。反映在上市公司市值上,平安好医生破千亿市值,花旗对阿里健康的目标估值则达到了2588亿港币。这也激起了微医再次上市的欲望。

另一方面,尽管相关企业的市值在不断攀升,但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盈利问题仍然困扰着整个行业。业内头部平台平安好医生,至今仍未走上盈利之路,三年累计亏损24亿元人民币。虽然微医在2016年对外公布了全面盈利的状态,但此后便从未公布过,这也会引得外界对微医的一些猜想。即使目前还没有公布招股书,但从此次55亿美元的估值与上次估值持平的状态来看,微医近期的财务数据很可能并不是那么亮眼。

那么,如若微医此次能成功登陆港股市场,自然是一条融资发展的好渠道,对于后续商业模式的探索无疑是有利的。

再战港股市场 微医底气何来?

微医冲刺港股市场的底气,这些方面的价值点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乐观。有行业人士指出,数字健康产业在2020年迎来发展元年,将成为医疗行业的"新基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2026年将达到近2000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并且未来我国医疗在线咨询数量将维持39.8%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26年将达到42亿次。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行业乐观的发展前景,是作用于全行业,在微医获得发展的同时,其他平台尤其是行业头部平台可能会有更多的抓手来获得流量。

其次,此次疫情的突发对行业造成了深远影响。一是政策上的突破,互联网诊疗纳入医保支付的政策,可以说是行业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这实际上,表现出了国家层面对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支持态度;二是实现线上医疗的服务闭环,包括问诊、处方、医保结算等;三是培养用户使用线上医疗产品的习惯。

可以说,疫情作为一个催化剂为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数字化按下了一个加速键,给行业带来了红利,微医作为其中一员自然也有望享受这一有利条件。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微医累计访问量1.47亿,在线义诊服务人次182万,最高峰单日接诊28万 人次,相当于20家三甲医院的门诊量。

再者,随着近期网易、京东等诸多国内知名互联网将焦点从海外市场转向港股市场,使得港股资本市场环境迅速回温。可以说,港股目前的融资环境为微医的上市构建了一个较好的前提条件。

然而,随着微医即将赴港IPO消息的传出,潜藏在其背后的一些危机也在逐渐放大。

行业激战正酣 微医挑战重重

当下,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在政策以及疫情等客观原因的推动下,已经表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迹象。行业内的竞争也因此变得愈发激烈。

1、行业竞争加剧 微医该如何撑起持续下滑的月活数?

目前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江湖格局基本已经显现,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丁香医生等头部平台在健康管理、导诊、问诊、购药、缴费、诊后服务、保险等方面不断拓展和完善,努力实现闭环服务。这使得一些小的细分赛道的平台则需要从疾病种类或本地化服务寻找差异化生存。

而疫情的爆发,让这些"老玩家"们迅速渗透,进一步呈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仅在今年2月份,平安好医生累计访问人次就已经高达11亿次,新用户注册量比疫情前增长10倍;春雨医生日均问题量同比去年几乎翻番;阿里健康2月上旬问诊人数就已超千万。此外,微信和支付宝两大端口疫情专区和健康服务上线之后,日服务次数更是数以亿计。随着这些业内平台的迅速发展,毫无疑问,微医面临的竞争也会持续升级。

在医疗线上化趋势逐渐显露出来之后,公立医院也已经从"试水"步入到"玩家"的阶段。今年5月份,国家卫健委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医院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医院互联网平台。这意味着,未来公立医院加大力度布局互联网医院已成定局。

从时间上看,与互联网医疗平台这些老玩家相比公立医院的入局可以说是新手,但本身拥有医生、患者独家资源的公立医院纷纷自立门户,对第三方平台分流也是无可非议的事情。公立医院对互联网医疗的加码,即使不会完全造成二者"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在这场资源抢夺的生存游戏中,相互之间竞争只会变得更加激烈,也意味着这股后浪的冲击力不容小觑。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之下,微医的月活跃用户量在持续下滑。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1月,微医APP月活跃用户量持续下滑,仅为竞争对手平安好医生的七分之一。

另据易观统计,2019年5至10月,微医APP月活跃用户数下滑趋势明显。分别为191.2万、187.6万、186.5万、181.6万、177.2万和175.6万,全网规模排名分别为731名、745名、757名、813名、866名和876名。而同期平安好医生APP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1340.5万、1309.3万、1294.6万、1299.4万、1313.4万和1320.1万,全网规模排名分别为191名、199名、196名、199名、201名和207名。

这意味着,微医的月活数据的增长已经表现出乏力的状态。即使今年线上用户数出现大增,但也是因为有疫情的因素在内,不足以说明其持续下滑的月活数趋势已经得到扭转。

2、 用户口碑遭倾覆 服务质量有待于提升

在用户数下滑的背后,体现的是微医用户口碑的下滑。

在黑猫投诉的平台上,可以看到多个对于微医的投诉案例。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有用户在微医上挂号后,医生并没有为其进行询问诊断,而是直接回复用户"做b超",当用户将其反映至平台后也并未得到客户的妥当处理,这还是建立在微医付费问诊方式的基础上。

除了对付费问诊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投诉外,还有对平台监管不力的控诉。据中新经纬报道称,一位用户于2019年9月23在支付宝挂号网(微医)入口在线图文问诊,选择了三甲医院专家,主诉胃肠不适,匹配的医生号称是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生。在该患者通过济南明水眼科医院官网和电话咨询查实,该医院为眼科专科医院,并无消化内科科室,也并没有当时给他看诊的这位医生。

微医遭受用户巨大质疑的同时,2019年底,其App还因存在多项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被"App专项治理工作组"通报。虽然后续微医对此事做出了相应的回复,但可以看出的是,微医口碑的下滑跟其自身服务没能做到位息息相关。而这也会成为其今后IPO路上被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毕竟,互联网医疗行业只有在不断获得用户的肯定之后,才有机会迎来更大的市场。

结语:

综合来看,在目前的全球资本寒冬之下,微医能否借当下疫情赋予行业的热潮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博得投资者青睐,尚需时日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眼下的微医如何提升在用户当中的口碑及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发展模式尤为重要,这将成为其后续发展乃至成功IPO后影响其股价的关键因素。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354 字。

转载请注明: 再战资本市场 风口之下的微医能否成功敲钟港交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