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各国“总结”来了

从赛后各国的反思和总结来看,没有一个国家不在乎金牌,以“举国之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绝非中国独有,且将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借鉴效仿。

东京奥运会各国“总结”来了
7月29日,东京奥运会柔道男子100公斤级决赛中,日本选手沃尔夫战胜韩国选手赵久涵,获得冠军(新华社发 刘大伟/摄)

东京奥运会已经落幕,各国媒体和体育智库的“赛后小结”也陆续出炉了。

尽管有美国媒体宣称 “奥运奖牌不再体现国家文化实力”,并攻击中国“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最多金牌”,但从赛后各国的反思和总结来看,实际情况是,没有一个国家不在乎金牌,以“举国之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绝非中国独有,且将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借鉴效仿。

日本早在申奥成功之后,就启动了奥运规划,早早延揽了一批顶尖运动员归化入籍,直接增加了多个夺金点。

英国则是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惨遭败绩后,苦心经营25年,由国家下场主管奥运体育,再加上“毫不手软”的“砸钱”,才从“奥林匹克陪跑国家”跻身于“奖牌大国”之列。

德国此次在东京遭遇“两德统一后最差成绩”,痛定思痛,宣称将从2022年1月1日起改革以“业余训练”为主的竞技体育机制。

“新日本人”是“秘密武器”

日本在东京奥运会上凭借东道主之利,一举获得27枚金牌、58枚奖牌,仅次于美、中两强,列奖牌榜第三位。

能够在奖牌榜高居“榜眼”,一个原因是作为主办国,日本在本次奥运会上新增了一些本国运动员擅长的项目,比如空手道和滑板。但更加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日本为这届奥运会进行了提前布局,尤其是引进了一批归化入籍运动员,迅速提升了篮球、田径、网球等原本弱势项目上的实力。

2013年成功申奥之后,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招揽”人才——只要看到有潜力的有日本血统的运动员,就会提出优渥条件,吸引其选择日本国籍。没有日本血统的,只要有出色成绩和入籍意向,也会成为日本争取的对象。

据统计,本次东京奥运会共有40名“新日本人”选手参赛,占日本奥运代表团614名选手的6.51%,人数和比例均创新高。其中,有日本血统的(父母之一是日本人)26名,完全没有日本血统的也有14名。

混血运动员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顶着“辫子头”点燃奥运圣火的海地裔日本籍女子网球运动员、四座大满贯得主大坂直美。尽管她爆冷提早出局未获奖牌,但归化入籍运动员此次仍然为日本代表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比如首次闯进奥运会决赛、最终获得银牌的日本女篮中,就有数位黑人面孔、攻势凌厉的选手。伊芙琳·马乌里出生于日本爱知,但父母均来自加纳。伊芙琳从小就展示出了优异的身体条件,15岁入选日本国家队,全家人也一起获得了日本国籍。她被公认是日本女篮一路过关斩将、击败强大的法国队和比利时队的功臣。她的妹妹斯蒂芬妮·马乌里也代表日本参加了三对三篮球赛。 另一位女篮选手莫妮卡·奥克耶则是尼日利亚与日本混血儿。

日本代表团的男旗手、身高2米05的男篮运动员八村塁同样是一位混血选手。由于皮肤黝黑又留着寸头,他被日本球迷称为现实版的“赤木刚宪”(日本动漫《灌篮高手》中的明星球员,特征是皮肤黑、留寸头)。23岁的八村塁出生于日本仙台,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西非贝宁人,2019年登陆NBA,效力于华盛顿奇才队,并在2019-2020赛季入选NBA最佳新秀第二阵容。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男篮12人的队伍中,就有4位混血球员(除八村塁以外,还有美日混血儿舍费尔·艾维·幸树和渡边飞勇,日本巴西混血儿本德拉姆·礼生)和2位归化入籍球员(美裔选手加文·爱德华兹和来自中国辽宁的华裔选手张本天杰),被称为“史上最强日本男篮”。

田径场上,日本同样祭出了“混血天团”。

男子200米选手萨尼·布朗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加纳人,2017年在18岁157天的年纪跑进世锦赛200米决赛,成为史上进入世锦赛200米决赛最年轻的选手,被日本媒体称为“日本博尔特”。、

400米选手朱利安·华莱士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来自跑步强国牙买加,移居日本后,他也成为日本男子400米第一人。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决赛中,正是牙买加和日本混血的选手剑桥飞鸟代表日本跑最后一棒,帮助日本队获得银牌并打破亚洲纪录。

代表日本出战的混血和入籍选手不但在篮球和田径上比比皆是,也在排球、足球、帆船、橄榄球、手球、拳击等项目上“全面开花”,成为日本军团的“秘密武器”,也可能在未来深刻影响日本社会。

英国:25年苦心经营

这届奥运会上,英国队共获得22枚金牌,21枚银牌和22枚铜牌,在奖牌榜上排在美国、中国和东道主日本之后排名第四,总奖牌数(65枚)和英国自己当东道主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持平。

对于一个6000万人口的国家而言,这个成绩可谓远超预期。英国奥运代表团团长马克·英格兰称之为“东京奇迹”和“英国奥运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一向苛刻“毒舌”的英国媒体也众口一词地不吝赞美。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题为《幸运与荣耀》的文章中披露,英国此次奖牌大丰收并非只是幸运,而是经过25年自上而下的苦心经营,才从一个“奥林匹克陪跑国家”跻身“奖牌大国”之列。

一切始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当时英国仅获得一块金牌。痛定思痛,英国政府决定动用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博彩基金,投入训练顶尖运动员,目标非常明确:拿更多的奥运奖牌。

这个计划得到了此后上台的工党政府的大力支持。2005年伦敦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政府进一步追加了投资,并成立了新机构“英国体育署”(UK Sports),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追逐奖牌。

英国体育署推行了“体育管理专业化”——每位有夺牌潜力的顶尖运动员身边,都配备了一个由教练、营养师和运动科学家组成的专业团队。预算分配也是基于“毫不留情”的“性价比”考量,大力倾斜向最有希望在奥运会上夺牌的项目。

苦心经营和严苛管理产生了效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英国开始打翻身仗,跃升至奖牌榜第四位,把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同等规模的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2012年伦敦奥运会,借东道主地利,英国进一步上升到奖牌榜第三位。2016年里约奥运会,英国的金牌数更是超越了中国,仅次于美国列第二位。

当然,“唯奖牌论”也产生了一个负面后果,就是英国“偏科”现象严重:自行车游泳田径等“强项”经常出现一人独得多金的情况,而球类等集体项目因为投入产出慢,不受重视,成绩越来越差。

从英媒统计的本次奥运会英国奖牌分布图来看,英国的奖牌是主要来自3个“夺牌大户”:自行车、游泳/跳水和田径/三项五项全能。英国自行车选手杰森·肯尼更成为一人累计独得7金2银的“超级奥运冠军”。

厚此薄彼的结果是, 不少运动员公开站出来指责英国体育当局“领奖台大过运动员”。此次在东京奥运会夺金的小轮车运动员贝瑟妮·席瑞瓦因为项目小众,得不到政府资助,甚至不得不众筹支付自己的训练费用。

长居英国的中国博主傅士鹏指出,英国的体育机制也有特别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就是学校教育中对于体育的高度重视。

在英国,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体育教育都是“玩真的”,被置于和文化课同等重要的地位——游泳田径课几乎是每校“标配”,很多学校还常规开设了足球、曲棍球、高尔夫、赛马等课程。

各种类型的体育课并不是文化课下课之后的“调剂”,而是同样占学时算学分、学得好引人羡慕的重要课程。傅士鹏说,这让很多刚把孩子送到英国读书的中国家长感觉,自己好像送孩子上了个“体校”。

英国为什么如此重视体育教育?因为体育不仅可以给予孩子健康的体魄,还可以磨练意志,培养团队精神。基础教育中对于体育的高度重视,自然也就为竞技体育拓展了全民健身的基础。

本次奥运会代表中国参加马术比赛的中英混血运动员华天,正是在英国读中学期间迷上了马术,进而转为职业运动员的。

“英国成为体育强国的秘密,其实在教育里。”傅士鹏说。

东京奥运会各国“总结”来了
8月4日,德国选手克莱门斯在东京奥运会沙滩排球男子组四分之一决赛结束时神情沮丧(李贺/摄)

德国:“业余体制”行不通

跟英国收获本国奥运会史上“最伟大成就”相比,德国在东京奥运会则遭遇了彻底的“滑铁卢”。

本次东京奥运会德国只获得10金11银16铜,总计37枚奖牌,排在奖牌榜第九位。金牌数不到英国的一半,总奖牌数又落后于荷兰和法国,仅勉强超过意大利。纵比上届里约奥运会,金牌缩水7枚,奖牌总数也少了5枚,被媒体称为“两德统一以来最差成绩”。

要知道,德国一直是个奥运强国,曾长期霸榜“Top3”。

1988年汉城奥运会,当时的民主德国拿下了37块金牌,排在苏联之后位列奖牌榜次席,联邦德国也以11块金牌排在第五位,都是妥妥的“第一集团”。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统一后的德国再次以33块金牌名列奖牌榜第三位。

此后,德国奥运成绩一直呈下滑状态,直到在东京跌落到奖牌榜第九位和欧洲“第二集团”,而且第一次在集体球类项目(手球、足球、篮球、曲棍球)中颗粒无收,游泳、皮划艇、赛艇、射击等曾经的优势项目也风光不再。

为什么下滑如此严重?

德国电视一台主持人汤姆·巴特尔斯认为,除了极少数例外(比如足球),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在德国“总体没有被放在很高的地位”。

旅居德国的中国博主“桂玫尔”进一步指出,德国此次遭遇的败绩,根本原因在于两德统一之后对于东德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全盘否定。

实行国家统一培养顶尖运动员体制的东德,曾经是奥运会历史上的金牌大户。两德统一之后,德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大幅减少,每届奥运参赛选手中,只有一少部分是职业运动员。选手从联邦政府获取的财政资助,甚至不够应付训练开支,不足部分需要自行解决。至于日常生活,更是只能靠自己。

德国媒体做了这样一个直观的比较:想要赚够汉堡市一套60平米公寓的月租金,汉堡的德甲男球员只需要工作1.9分钟,女球员需要工作42.2分钟,而汉堡的奥运选手则需要工作2627分钟,即5.47个工作日。

即使靠自己拼命努力获得了奥运冠军,奖金也低得不可思议。此次东京奥运会德国金牌选手的奖金仅为2万欧元(约合15.2万元人民币),银牌选手1.5万欧元(约合11.3万元人民币),铜牌1万欧元(约合7.59万元人民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夺得今夏的欧洲杯冠军,德国国足球员每人可以拿到40万欧元(约合303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德国赛艇世界冠军齐德勒直言,在德国这样一个富裕国家,他对奖金这么低感到“尴尬”,与足球运动员不同,他很难靠赛艇运动谋生。

有德国网友一针见血地写道:“这种业余体制在今天是行不通的。如果想保住奖牌榜的前7名(前3名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就必须理解奥运会的本质:是需要付出超常努力的职业运动。不可能在从事全职工作谋生的同时,又参加世界一流水平的奥运会。这意味着每个奥运会选手都必须能够靠他们的运动谋生。”

桂玫尔总结说:“不管是举国体制,还是俱乐部模式,钱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两个天才运动员可能是上天的恩赐,但一个体育强国一定是用钱‘砸’出来的。”

经此一败,德国政府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尽管“德国之声”仍在鼓吹“是时候废掉奥运奖牌榜了,因为它只会助长民族主义”,但德国奥运代表团团长施梅尔普芬尼已经明确表态:德国“较重视体育运动的推广,对培养顶尖运动员的‘精英体育’资助较少”,将从2022年1月1日起全面开展竞技体育机制改革。

(原标题:东京奥运会各国“总结”来了)

来源:新华社

流程编辑 :tf020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551 字。

转载请注明: 东京奥运会各国“总结”来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