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动作的“太极”状态是怎样的?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十)
【原文】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解曰】“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祖师这段话,讲的是太极拳动作的具体要求,也就是太极拳动作的“太极”状态是什么样的。
有的朋友说,“动作无所谓对与不对”,这当然也没错,每个人学太极拳,怎么学,怎么练,完全是个人自己的事情,谁也管不着,更何况太极拳有很多流派,很多套路,同一流派、同一套路由于师承不同,也动作差别很大,很难说谁对谁不对,只要你自己感觉好就是好,但这只是对以表演和娱乐为目的之习练者的要求。如果是学技击,动作对不对是要通过实战检验的,你的动作是太极状态的就好使,不是太极状态的就不好使,这就不能不遵从祖师的教诲了。
“往复须分阴阳”,“往复”一词出自《黄帝内经》:“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素问·气交变大论》),“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 ,(《素问·六微旨大论》),这里的往复,指的就是太极拳的一个个动作,往复又是现代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但现代物理学讲的往复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而太极拳的往复运动是最复杂的运动。
转是转折,走化,在一个点上走化敌之来劲;合是合敌,发放,使我之整劲与敌之来劲合为一劲,将敌发放出去。转与合也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技术水平越高,转与合的时间差越小,真正的高手是在同一瞬间完成的,即合即转,即转即合,也就是即打即化,即化即打,故进与退中皆有转合,进为进,退亦为进,进退之中皆能随时发放。
“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机,是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变化,实战中决定胜负的机关,“主发之谓机”(《说文解字》),而上文讲的转合之妙用就是实战决定胜负的这个机关。敌来打我,则敌之静能转化为动能,我通过转合之法使敌之动能不仅不能伤我反而蓄到我身上,并与我未动之静能合在一起,就会产生数倍于敌的动力势能,此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秘也,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机由己发,即牢牢掌握实战中决定胜负的主动权。
“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上下相随,是各家武术的共同要求,武林中有句话:“手到脚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很少,只有在上文讲的“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的条件下,才可以做得到的,故曰“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这里讲的“发劲”,是包括太极拳动作之全部的,手上沾连粘随,脚上也要沾连粘随,才叫做上下相随,才能够即转即合,牢牢地掌握主发之机,才能够一往无敌。
“立身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这里,祖师为你开示了太极拳动作的最核心秘密,技击的顿悟法门就从这里开始。有的朋友说,“外家拳不也讲立身中正吗”?不错,武林中有句话“低头哈腰,传授不高”,不仅外家拳,就是体操等运动也要求立身中正,但决做不到八面支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竖劲没有横劲”,空击、打砂袋、踢脚靶等训练,练的只有竖劲,马步桩功练的是横劲,加在一起,也只能达到四面支撑,而达不到八面支撑,还不是太极拳所要求的立身中正,因为还有偏。
太极拳所要求的立身中正是怎么做到的?是有一整套严格而系统的训练方法的,即身法八要:提顶吊裆,裹裆护肫,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太极拳练得对不对?首先要看有没有正确的身法。太极拳的要求很多,其他方面做得怎么样,只是水平高低的问题,而如果没有基本正确的身法,就算不得真正的太极拳了。这个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待讲到祖师《身法》一篇专论时,还要深入讨论。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祖师这八个字,讲的是运动与静止在太极拳中的辨证关系,静止是绝对运动中的一种特殊状态,是运动的一种方式,一般地说,太极拳是慢的,但决不允许停住不动,更不是这个姿势是动的,那个姿势是不动的,有时候看着好像不动,实际上是内动。这八个字信息量极大,限于篇幅无法展开,这里只讲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太极拳以旋转为主要运动方式,如上文讲的“转合”,就包括旋转运动,而旋转运动的轴心之相对空间位置是不能动的。在机械工业上,对轴心震动幅度有极严格的限制,因为轴心的相对空间位置只要有一点点极轻微的振动幅度,就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如电机在3000转/分之时,振幅不得超过5絲(絲,即忽米,100忽米=1毫米)。太极拳功夫高低的最关键问题也在于此,在身体转动时,轴心的相对空间位置只要有一点点改变,就是双重之病,有一分双重便有一分迟滞而容易为敌所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