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 我们来了】
光明日报记者 王东
100天后开幕的北京冬残奥会,既是展现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精神的大舞台,也是中国残疾人冬季运动健儿们实现自己梦想、在家门口为国争光、给国人交出精彩答卷的最好机遇。为此,中国代表团各支队伍正厉兵秣马,加紧备战。
日前,记者随中国残联一起来到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探访几支正在这里备战冬残奥会的队伍。
轮椅冰壶队:参赛基本阵容确定
中国轮椅冰壶队是一支荣誉之师,在2018年的韩国平昌冬残奥会上,他们一举夺魁,为中国实现了冬残奥会奖牌和金牌零的突破;2021年10月底在北京举行的轮椅冰壶世锦赛上,他们力克瑞典队再获冠军。对即将开幕的北京冬残奥会,人们对他们更是充满了期待。
进入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轮椅冰壶训练馆,一条大红底色的标语赫然醒目: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零开始奔向北京。
平昌冬残奥会结束后,中国轮椅冰壶队经过短暂休整就开始了新的集训,如今已是北京冬残奥周期第四次赛季集训。四年来,队员由最初的20多名减少到了如今的12名,这也意味着参赛的基本阵容已经确定,与此同时,教练班子也从最初的2人扩大到目前的7人,其中包括4名技术教练、1名体能教练、1名按摩师和1名数据分析师。此外,由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等单位组建的六个课题组,近年来从运动员身体、心理、装备、饮食、营养等各个方面为队伍提供技术保障和科学支持。
曾与队友一道获得世锦赛冠军的中国女子冰壶队队员岳清爽,四年前率领中国轮椅冰壶队在平昌夺冠。北京冬残奥会,她仍将率领中国队出现在“冰立方”。她告诉记者,和四年前备战平昌冬残奥会时相比,目前这支队伍的个人状态和团队配合更稳定,但最大的难点在于受疫情影响,缺少赛事锻炼,难以知己知彼;其次是队员们心态上的变化,家门口比赛,对荣誉更加渴望,也带来了紧张和压力。
谈到北京冬残奥会的目标,岳清爽说,全队的每一个人都会力求最好的成绩。但在结果出来之前,需要做的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如果能将过程做到最佳,我们就能无限接近自己的目标。”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打乱了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备战北京冬残奥会的节奏和计划,不过,这些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信念却从未改变。在此期间,他们不仅要忍受长时间与家人分别的寂寞与训练的单调,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
残疾人冰球队:起步较晚,但进步惊人
在与轮椅冰壶队训练馆仅一墙之隔的残疾人冰球训练场,尽管体感温度接近零度,然而在俄罗斯籍教练尼古拉的带领下,集训队的小伙子们训练得热火朝天。
冰球,被称为世界上攻防转换节奏最快的集体球类项目,残疾人冰球(亦称冰橇冰球)更展现了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由于是坐在冰橇上参加比赛,所以对运动员上肢力量、手部灵活度的练习尤为重要。副领队王建斌介绍,残奥冰球比赛比健全人的冰球比赛难度更大一些,我们的队员都是下肢残疾,所以必须坐在冰橇上训练或比赛,完全靠上肢以及手腕的力量去完成动作。另外,队员在滑行时速度非常快,常常需要做出急启、急停等动作,这就要求队员真正做到人车合一。
我国在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才开始开展残疾人冰球运动,虽然起步较晚,但迄今为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2018年11月,在世界残疾人冰球(C组)锦标赛上,中国队分别击败澳大利亚队和芬兰队,获得该组别的冠军,并升入B组;2021年9月在瑞典举办的残疾人冰球世界锦标赛上,中国队又以B组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拿到冬残奥会冰球比赛的“入场券”。
王建斌告诉记者,这几年队员们训练都非常辛苦,由于冰场寒冷,冰球队一般一天两练,上午下午各一次,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训练比其他项目要更艰苦,但队员们从未有过抱怨。
目前执教中国队的教练尼古拉曾带领俄罗斯国家残疾人冰球队获得2014年索契冬残奥会银牌。2017年加入中国队,已带领中国国家残奥冰球队参加了多场国际比赛。他表示,年轻的中国队的国际赛事比赛经验相较于欧美国家的球队有一定差距,但中国队队员刻苦的训练和团结一心的精神让他备受鼓舞。他告诉记者:“针对我们队员比赛经验不足的问题,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比赛训练,完全模拟国际比赛的模式。另外,我们还一直坚持对队员的体能和战术进行训练,带领队员观看学习和分析国际强队的比赛视频,了解他们的优势和不足,最重要的是教会队员和不同的队伍进行比赛对抗。”
场馆建设:将人文关怀渗透到细节
在采访中记者还看到,作为专门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冰上训练的场馆,这里的一切都参照国内无障碍设施和国际残奥委会相关要求的最高标准进行设计建造:比如,轮椅冰壶训练馆的两块冰面标高都与冰场周边地面平齐,方便残疾人运动员进入冰场;冰球馆的运动员更衣室到冰场通道整体铺设了200多平方米的仿真冰面,解决残障运动员的通行问题。另外,通道内的双层无障碍扶手、无障碍电梯以及卫生间的可移动式浴凳、双方向L型扶手等设施,都将无障碍理念和人文关怀渗透到场馆内的各个细节。
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无障碍协调处处长彭四田介绍:“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不仅体现了标准的规范性和运行的实用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场馆建设所突出的安全、顺畅以及实用等特点,所有的设施设备也是严格按照无障碍指南的规范标准来实施的。”
据介绍,备战明年北京冬残奥会的各项目集训队自2020年就开展了全年不间断的训练,夏训与冬训、境内与境外、训练与比赛相结合,运动员竞技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目前6个项目的集训队共有100多名运动员、40多名教练员正在河北、黑龙江、内蒙古以及北京进行最后冲刺阶段的训练,其中残奥冰球队、轮椅冰壶队目前已经确认获得参赛资格,其他4个集训队的运动员也都在争取积分、获得达标资格的备战中。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王梅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以来,中国残奥会冬季项目运动队,全流程、全项目、全方位参加了“相约北京”系列的冬季体育赛事,包括残奥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残奥冰球以及轮椅冰壶等一系列测试活动。另外,“我们抓住了今年4月到6月初这么一个难得的窗口期,举办了全国第11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残奥冰壶和残奥冰球这六个大项的全部比赛。”
王梅梅还告诉记者,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成功以后,中国残奥人冬季项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从2016年开始,连续五年举办了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开展的地区从最初的14个发展到31个,总体呈现出区域不断扩大、受益人群逐步增加,活动的层次越来越丰富,结构也更加科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项目设计新颖有趣。在残疾人群众冬季运动普及之下,残疾人冰雪运动的整体发展提升特别快,全国每年参与冰雪季活动的残疾人超过30万人次。
正如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部长杨金奎所言,要利用好举办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契机,将“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传递给全社会:“残奥本身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的需求,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象征,体现出一个国家如何关爱和帮助残障群体。到2022年冬残奥会时,我们也要提倡这种残奥价值观。”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5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