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预约可以想得更细

在防疫的大前提下,东京奥运会将所有比赛都设置为“高需求赛事”,即记者仅凭注册证件无法直接入场采访,还需要搭配附加物(往届是记者门票,本届是预约许可)来配合。这对于控制场馆人员密度,降低感染风险的确是一剂良方。然而甘蔗没有两头甜,记者群体的第一诉求毕竟是完成工作,如何在防疫需要与采访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双方均能接受的平衡点,这是东京奥运会进行了尝试,但值得后来人继续细化和思考的课题。

赛事预约可以想得更细

乒乓球项目持权转播机构的采访位置

为控制某一时间段前往特定场馆采访的记者人数,东京奥运会开通了赛事预约系统。这个系统对所有奥运会注册记者开放,最迟接受某场比赛开赛前一天15时59分之前的预约,然后通过电子邮件通知记者预约是否获批。

既然采用了预约的方式,就说明不是所有申请都会获批。作为赛事预约系统的使用者,我就此问题和许多同行交流过,大家的关注点集中于三个问题。首先,分配的逻辑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名额遵循什么原则去进行分配。先来后到也好,随机抽签也好,按照参赛选手所属国家和地区按比例分配也罢,总之需要一个逻辑。东京奥运会的赛事预约系统没有说明他们的分配逻辑。从实际使用情况看,提前两三天进行预约仍可能会被拒绝,压着截止时间预约也未必不能获批,诞生奥运会首金这样的焦点赛事不难约到,但同一天的击剑比赛申请却被拒绝了。在逻辑不明的情况下,我采用了所有可能去的比赛都进行预约的方式。但显然这其中存在一些不合理、不负责任之处。比如,两场决赛几乎同时进行,如果我都获得了批准,那么去了A地就不可能赶到B地。从个体的角度看,去A或者去B,舍弃一个即可,但对于整个赛事的运行,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因为有人约到了却不去,有人想去却约不到。

赛事预约可以想得更细

组委会希望的混合采访区的样子(跳水项目)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奥运会以往针对“高需求赛事”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即国际奥委会根据赛事参赛运动员所属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将记者门票按比例发放给国家或地区奥委会,然后由国家或地区奥委会分配给本国、本地区的记者。如果有剩余,其余有需求的记者可以去国际奥委会设置在主新闻中心的票务办公室排队领票,先到先得,发完为止。这其实不仅回答了我和同行关注的第一个问题,而且连第二个问题——补救措施都一并解决了。

第三个问题,是赛事预约制度能否严格执行。就东京奥运会的实际情况看,赛事前期是非常严格的,我的同事与我在7月24日晨一同前往朝霞射击场去扑奥运首金,我因为预约获批成功进入场馆,他被拦阻下来,多方沟通无果后,只好转奔他处。但随着比赛进行,预约成功最终却选择不去的情况大量出现,于是所有场馆虽然仍有检查预约这一道程序,但如果你说没有预约,他们也会在登记后让你进去。这个做法其实很务实,因为里面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再容纳一部分记者的,但这么一来,赛事预约系统本身就名存实亡了。

赛事预约可以想得更细

篮球馆的混合采访区

赛事预约可以想得更细

篮球馆的记者工作间

其实,启用赛事预约系统在部分东京奥运会场馆确实属于情势所迫。比如举行空手道比赛的日本武道馆,整个新闻中心目测40平方米左右,无法容纳太多记者同时工作。有些场馆的混合采访区较小,比如举办羽毛球项目的武藏野森林综合体育广场,那里的文字记者混合采访区外贴着一张告示,上面明确写着决赛只对官方通讯社等少数指定媒体开放。当然也有根本不查验赛事预约结果和混合采访区门票的场馆,比如赛艇和皮划艇(静水)的比赛场馆——海之森水上竞技场,再比如帆船比赛场馆——江之岛游艇码头。究其原因,场馆新闻中心足够大,加上混合采访区又在室外,只要用更多的栅栏围出足够的地方,就可以保证人员不密集,而且四面通风,防疫风险相对较小。

赛事预约可以想得更细

在混合采访区这个环节,官方即时引语工作者应该加入

最后,一个强大的info(赛事信息)系统应该是赛事预约系统最好的帮衬。此次东京奥运会,info系统提供决赛的赛后发布会现场视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可以让无法到现场的记者们远程获取信息,了解情况。但这只是覆盖了记者赛后采访的一个场景,另一个场景——混合采访区需要通过info的即时引语服务来完成。相信有了这些,再加上一个细节完善、考虑周到的赛事预约系统,疫情下大型赛事的赛事预约系统就可以让防疫需要与记者的采访需求达成平衡。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04 字。

转载请注明: 赛事预约可以想得更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