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雅典奥运会让陈忠和作为主教练提前4年实现了夺金目标,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作为东道主坐拥主场之利,中国女排自然是将目标放在了卫冕上面。针对接应位置替补与周苏红差距过大的情况,陈忠和一直在北京奥运周期苦寻接应替补人选,而主攻位置随着王一梅的崛起,看似攻击力有所加强,实际上主攻手在攻防两端已经失衡,这一现象最直观的反映在了北京奥运会女排半决赛中,主攻手不下球,连续给巴西送防反,最终无缘卫冕。
2005年带着国人的殷切期望,陈忠和与女排的黄金一代大多数主力开始了备战北京奥运周期的训练,在多个位置征调了联赛中表现突出的年轻球员,唯独接应位置上周苏红显得鹤立鸡群,让陈忠和捉襟见肘。北奥周期第一年甚至从副攻中选择了来自河南的王婷和四川的王可可改打接应,只是二人的地面技术有限,只能放弃。
2006年的世锦赛,为了能够争取三连冠,陈忠和只好重新召回老将李珊入队,最终中国队仅获第5名。2007年开始,刘亚男被改造成接应,作为周苏红的替补,她只是充当了一个后排替补的作用,多数情况下换下一传不佳的主攻或者发球轮时的副攻,顶一顶一传和后排保障。在整个北奥周期,接应周苏红仍旧是绝对主力,无论技术还是体能没有人能够取代她。
反倒是主攻位置每个人都有技术弱点,随着身高190CM的王一梅逐渐站稳主力脚跟,她在网前的威力要比之前的杨昊和王丽娜更强,有高度有力量,但是王一梅的硬伤在于保障技术,一传不过关,后排防守也有漏洞。杨昊由于在雅典周期几乎不接一传,攻击力又不如王一梅,逐步沦为替补,而来自天津的李娟得益于自身保障能力强,成为当时王一梅的最佳搭档。
周苏红在北奥周期的攻击力相比雅典周期有所下降,更多的作用还是在于保障一传和防守两个环节,这就更需要主攻站出来一锤定音,王一梅在前排和后排的进攻命中率还是非常高的,但是这也是在她的对角和接应全力保障的情况下,而当王一梅在后排的时候,除了一轮六号位的后排进攻,更多的还是靠前排的主攻,李娟在这个位置每每一传不到位的时候,总是难以下球。在北京奥运会小组赛和美国队以及半决赛对阵巴西队都显得非常吃力,进攻力量有欠缺,打点打线总被对方轻松化解,她在前排很容易卡轮。
北奥周期的三个主攻都有些顾此失彼的技术,并没有涌现出朱婷式的全攻全守的主攻手,也就导致中国女排在全队网上高度有一定提升的同时,主攻手技术不全面这一个严重的问题,成为对手的突破口,半决赛被巴西队横扫。
这也是今天为什么主教练郎平要把李盈莹打造成和朱婷一样的攻防全面的主攻手的原因,主攻手“技术不全面”,那就只能吃“青春饭”,过了时间就没了优势。陈忠和教练没有对王一梅更加严格的要求,导致王一梅并没有像朱婷一样走向了世界女排最顶尖的选手,现在中国女排严格要求李盈莹,作为主攻手不能够只有重炮火力,后排必须自保,甚至可以出色的为队友弥补,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不让曾经的“悲剧”再发生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