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抵制”冬奥不过是自欺欺人

“外交抵制”冬奥不过是自欺欺人

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60多天,各国冬奥健儿陆续来华参加测试赛,进行积极备战和最后冲刺。可就在这个时候,个别美国政客却又开始炒作所谓“外交抵制”冬奥会云云。对此,世界田径联合会主席塞巴斯蒂安·科直言,这只会是“一种毫无意义且有害的姿态”。

“毫无意义”,一针见血。现代奥运会从诞生那天起,就是国际奥委会主导的活动,最大的主角是运动员。东道主国作为承办方,目的是为全球冬奥健儿搭建一个追逐梦想的舞台,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一个在奥林匹克旗帜下增进友谊的机会。至于各国官员,是否出席奥运会,应该由本国奥委会发出邀请,且最终决定权在国际奥委会,其来或者不来,板子根本打不到中国头上。那些心怀不轨、煽风点火之人,自己未获邀约,却跳出来说“我不去”,纯属强行“加戏”,完全是自作多情、自我炒作、自欺欺人。

这样的“抵制”表演,我们并不陌生。百余年来,奥运会让人类摒弃宗教、性别、种族、意识形态等差别,共同在五环旗下相遇,但政治因素始终如影随形。冷战期间,美苏曾相互抵制对方主办的奥运会。可到头来“抵制什么都没有得到”,真正受到“惩罚”的却是职业生涯短暂而宝贵的运动员。卓越、友谊、尊重是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观,是维系奥运会的基础。对于备战四年的各国和地区运动员来说,奥运赛场更是争取荣耀、成就梦想的地方。渴望参加北京冬奥会,是全球运动员最基本的权利和最强烈的共识。妄言“抵制”,既是在公然挑衅和反对国际奥委会、国际体育界和全球运动员,也是亵渎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是十足的自私与狭隘。

所谓“外交抵制”,不过是一些人再度抛出的“中国威胁论”的变种。美国新政府上台以来,美方就对华关系反复提出竞争、合作、对抗等多个说法。倘若美国真有意与中国合作,并在国际舞台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就应该彻底终止对华打“冬奥牌”的念头。从历史经验来看,体育交流可以成为缓解国家间紧张关系的“润滑剂”和“推进器”。上世纪70年代,“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震惊世界,中美长达20多年的隔绝“坚冰”就此被打破。50年后,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休斯顿世乒赛再续佳话,在赛场上传播真诚与友谊。这是好事情,更是好提醒:互相尊重、亲和友善才是共赢之道,借体育搞所谓“外交抵制”有悖大势。当然,对于那些迄今仍不死心的人而言,我们还不妨提醒他们注意另外一个事实——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曾遭遇“抵制”杂音,最终中国却向世界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让握手取代分歧,让掌声取代噪音,让公平竞争取代矛盾冲突,一直是奥林匹克的意义所在。我们坚信,两个多月后,在熊熊的奥运圣火下,一切政治伎俩都将消弭于无形,全世界人民必将团结一心,共享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一起向未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55 字。

转载请注明: “外交抵制”冬奥不过是自欺欺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