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价转会减少、大牌外援纷纷出走,今冬中超转会市场显得格外冷清。但即便各家俱乐部都在削减投资,还是挡不住这波中超的“财务危机”的爆发。按照媒体的报道,目前中超仅有10家俱乐部,能在足协规定日期内上交工资确认表;其他六家俱乐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最近十年来,中超还从未如此“缺钱”。
造成这场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连年不断的“军备竞赛”,大大增加了中超俱乐部运营的成本。以争冠集团的几家俱乐部为例,年均投资都在20亿元左右。其中广州恒大近四年半总投资高达93.5亿元,五年总投资必定破百亿大关。上海上港虽然还未公布去年财报,但是前四年有据可查的投资额已经达到了80亿,五年总投入恐怕和恒大相差无几。
北京国安自从迎来中赫这个大股东后,最近四年的投资量也超过了90亿元。由于国安有中赫、中信两个股东,因此俱乐部的投资也分两个来源:一是中赫增资扩股、并且按持股比例为俱乐部注入的70.5亿元;二是中信集团按比例注资的大约20亿元。不过,随着北京国安的更名,中赫将全面持有此前中信集团在俱乐部的36%的股份,这也意味着未来中赫将独力负担俱乐部投资经营。而为了维护国安的“豪门”形象,想必中赫也很难减少投资量,只是中信退出后,中赫能否独立支撑,也存在疑问。
从上述三家中超顶级俱乐部的投资情况不难看出,要想拿一个中超冠军,年投资20亿元其实只是保守估算。像是华夏幸福、天津天海(权健)等曾被称作“土豪”的俱乐部,前些年的单赛季投资量并不逊于恒大、上港,但却一冠难求,甚至连亚冠资格都没捞到。
争冠球队连年的烧钱大战,也连带影响了中下游俱乐部的经营策略。河南建业曾单赛季注资9.5亿元,但仅能让球队打进中超前八名。而最近两个赛季投资量惊人、去年更是称霸转会市场的“新贵”深圳佳兆业,连续两年都排名中超倒数,2019赛季更是直接降级,若不是沾了天津天海解散的便宜,深圳佳兆业真的要成为“烧钱降级”的代表俱乐部了。
由此可见,“烧钱”并非仅仅是中超几家豪门俱乐部的“游戏”,而是已经成为整个联赛共有的弊端。大幅增长的薪水支出、转会费投入和俱乐部运营成本,再加上中超“伪职业化联赛”的本质和糟糕的商业运营,都迅速掏空投资人的钱包。
一些豪门俱乐部,由于背靠大企业“输血”,尚能勉力维持。而其他俱乐部,要么像华夏幸福、广州富力一样,在高额投入不见回报后失去投资热情;要么像重庆、天津泰达一样持续欠薪、入不敷出。最终,酿成了如今席卷中超的这场危机。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足协制定了中超俱乐部年投资不能超过六亿元的“红线”,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俱乐部减轻财政压力。中超的投资门槛已经被“拔”得太高,很难在短期内被降下来。而像恒大、国安这样的俱乐部,面对多线作战和巨大的成绩压力,也势必会按照足协的要求用满六亿的投资额度;至于那些饱受烧钱之苦的中小俱乐部来说,足协的新政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减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