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渐 通讯员 颜敏楠 摄影 董旭明
清脆急促的枪声,刺穿空气的箭声,自行车轮胎摩擦地板的轰鸣声……在长兴县浙江省射击射箭自行车管理中心内,这些声音每天都会响起。
12月9日,“浙”里是奥运冠军摇篮媒体开放日活动走进省射击射箭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才入大门,便听到“砰!砰!”的枪声传来,不远处的天空中一团烟雾正随风消散。未见其人,已闻其声,媒体记者的好奇心被激起,一次特别的“枪箭之行”就此开启……
端枪一站一整天
眼痛、手酸、腿发麻
走入训练馆,一排排环靶整齐排列,几名射击运动员穿着厚重的射击服持枪而立,清脆的枪声过后,她们低头沉思,调整着呼吸节奏,再重新瞄准靶心。在她们身后,奥运冠军、中心主任朱启南,默默注视着每一位队员的射击动作,不时上前指导提点两句。
与大多数运动项目总是充满着激情和呐喊声不同,这里除了枪,没有多余的声响,安静得似乎听得到自己的呼吸,任何声音在这空旷的场馆内都会被无限放大。
或许是受环境的影响,女子步枪队队员张巧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显得格外细语轻声。“今年冬训的主要任务还是备战明年的全运会,每天上午8点到11点,下午2点到4点时我们正常训练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体能训练。”
一天练下来,张巧颖要打掉250多发子弹,看似运动量不大,但实际上却是身心俱疲。“不说端着枪有多累,光是扣扳机手指就酸得不行,一直瞄着靶子眼睛也常常发痛,站得时间长了脚也会发麻。”张巧颖坦言,相比身体,精神上的疲惫感更强烈。“训练时人要一直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脑袋里不能有一丝杂念,练完真的是精疲力尽。”
此外,为了提高射击时的稳定性,在训练时张巧颖和队友还要穿上特制的射击服。“衣服是牛皮做的,有5、6斤重,关键还很硬,穿在身上就像打了石膏,走路时腿都不能弯,只能直挺挺一步步挪动,感觉像个机器人。”张巧颖笑着说,除了行动不便,射击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冬冷夏热”。“衣服又厚又硬,像是两块木板贴在身上,夏天不透气很热,冬天四处漏风又很冷。”
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张巧颖的比赛节奏没能调整好,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射击锦标赛中表现得不尽人意。进入冬训节奏后,张巧颖除了上下午正常训练外,晚上还自觉加练,“接下来还会再加大训练强度,努力备战明年的全运会。”
拉弓体验记者“不堪重负”
飞盘体验队员游刃有余
在射箭队靶场,探营记者们正巧撞上射箭队员们从室内走出回收箭矢。护臂、护指、护胸以及各色的箭袋衬得少年人更加英姿飒爽,让不少记者直呼“好帅”。
恰好射箭队要进入拉弓训练,空出了场地,于是前来采访的记者便有了“尝试一把”的机会。不过,看着队员们轻松写意的搭弓射箭,等真上手时才发现并不轻松,40磅的反曲弓重量大约在36斤左右,光单手平举起来就要费不少力气,加上另一只手还要拉弦,仅摆出这个动作,记者的双手就“不堪重负”,颤抖个不停。
虽然体验时距离被缩短到了9米,但记者们还是大多以脱靶告终。
“后山有野兔,没准下一把能射中。”前来指导的省射箭队队员金涛,忍不住在一旁调侃道。他告诉记者,对于射箭队的队员们来说,在训练时,拉满弓状态至少要维持50秒,最差目标都是9环。所以,记者们的成绩,可算不合格了哦。对于队伍明年的目标,他直言:“带好小队员,在全运会取得好成绩。”
记者体验完,轮到了射箭队体验飞盘运动的环节。同样是首次尝试,但队员们的运动天赋可以要比记者们高处不少,奔跑、跳跃,发盘、接盘,小小的飞盘在队员们手中来回传递,很少看见有掉盘的情况出现。
小轮车“种子选手”信心满满
场地自行车队三地“连轴转”
小轮车训练场地上盖着布,队员们则在室内的体能训练室中练得热火朝天。省小轮车队教练杨云生表示,因为刚参加完两场赛事,需要调整身体状态,所以在结束了十项基础体能训练后,才会将重点倾斜至专项训练。
在今年全国小轮车联赛、锦标赛中拿下成年男子计时赛冠军的庄绪龙是明年全运会夺冠的“种子”选手。记者到来时,他刚刚结束力量训练,“全运会的场地有很多大包(坡),是我比较擅长的地形,希望能拿下冠军。”
返杭间隙,记者还遇见了刚从太湖边外训回来的场地自行车队。早上八点,自行车队队员出发去往太湖,完成一百公里的练习后才能返回,下午他们还将在场地内完成三百圈的练习。
“现在主要是有氧耐力和力量耐心训练,基本上满额执行了训练计划。”省场地自行车队中长组教练岳安元介绍了今年冬训的计划,十二月底,自行车队还将出发前往云南进行高原训练。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自行车队短组教练目前正在北京带队训练,其中女子队员陈飞飞、沈超悦正在国家队集训,有望获得明年奥运会的资格。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