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这场黑暗中的竞赛,她并不孤独

  新华社西安10月19日电 题:这场黑暗中的竞赛,她并不孤独

  新华社记者郑昕、李一博

  站立于靶前,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无常的风速和风向,以及自己的心绪波动。射箭无疑是一项孤独的运动,尤其对盲人运动员来说,他们的前方比健全人又多一层黑暗。但他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让一场黑暗中的竞赛也能结伴而行。

  18日至19日,全国残特奥会的盲人射箭比赛在西安市长安区常宁生态体育训练比赛基地举行。相比于其他盲人运动员身背黑色或白色的制式箭袋,万晓雨背后硕大的卡通毛绒玩具里装满了箭,瞬间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头顶还有个巴掌大的小兔子头饰,随着张弓搭箭时的抬头与低头不停地躺倒、立起,实在憨态可掬。

  这位姑娘是陕西安康人,今年16岁。先天失明的她在上盲哑学校时被教练选中,至今练射箭已有两年多。

  “我觉得她很适合练射箭,本身就是个淡定、心很大的人。”还没等万晓雨说话,一旁的张红娟先开了口。她是小万在这次比赛上的辅助员,来自陕西铜川,一名健全人。

  在盲人射箭项目中,按照竞赛规程,每名运动员都配有一位辅助员,负责残疾人的到场离场、辅助瞄准、确认成绩以及赛场上其他工作。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参赛者,是“箭客”的双腿、眼睛和嘴,佩戴与运动员一致的号码布,只是颜色略有区别。

  “这个箭袋,是我们一起做的。”张红娟说,她知道小她五岁的万晓雨喜欢毛绒玩具,看到电视上的体育综艺节目有人用过类似的箭袋,就网上买来一款,两个小姑娘拿着针线和布头一顿捯饬,缝出了个可可爱爱的“定制款”。

  这两人一个16岁,一个21岁,虽说不是丘比特的“一箭穿双心”,但的确是射箭这项运动把两人系在了一起:陕西铜川有一处残疾人训练基地,万晓雨一直在那儿集训;在当地上学的张红娟,听朋友说基地需要辅助员,觉得是个助人的好事,二话没说就去报了名。

  在与万晓雨搭档之前,张红娟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培训,也同年纪稍大的运动员或者男性运动员试着合作过,最后还是觉得两个小女生组队更适合。

  “我们两个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平躺在一张床上聊天。女孩聚在一起总有的聊。”张红娟说,两人聊射箭、聊星座、聊文体明星,这次残特奥会上在酒店遇到陕西残奥冠军吴春艳,她们还手拉着手小心翼翼上去“搭讪”……

  生活中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而到比赛上,张红娟就显出了大姐姐的模样。虽说赛场有辅助架定下方向与高度,但运动员缺少视觉感知能力,只凭着肌肉记忆还是会瞄偏,站在她身后约一米的张红娟就会轻声念着“偏了偏了、往回一点儿”。

  而当万晓雨自己觉得发挥不好有些紧张时,也能听到姐姐在耳畔悄声做起“心理按摩”:“这一箭很好,继续按刚才的来打”。经过几组深呼吸、心情慢慢平复后,她才重新张弓。

  “我现在还是挺依赖她的,无论是比赛上还是平时生活。”万晓雨说,自己在老家有个弟弟,但这次比赛让她觉得有个姐姐照顾很不一样。

  一个沉稳、一个热情,一个寡言、一个多话,好像就已经是这对姐妹最大的区别,而不是健全与残疾。“其实我们到现在也还在磨合,有时遇到双方说不到一起的,那就各退一步。”张红娟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但也从万晓雨身上学到不少,比如不向生活屈服、不轻言放弃。

  因为人才交流的缘故,万晓雨本次比赛代表上海队出战,使得搭档也套了件上海队的深红色比赛外套。对此,万晓雨倒觉得自己年龄还小,能够获得比赛机会,和全国射箭运动员交流比拼就很难能可贵。

  经过一天半的角逐,万晓雨在女子VI-1级30米团体赛和个人赛分获一金一银,也实现了早前与张红娟的约定——两人一起走向领奖台。

  “有她陪着我,我很安心。”万晓雨在赛后说,“虽然我看不到她的长相,但她一定是个特别温暖、特别漂亮的姐姐。”

  这时,万晓雨好像能够辨知张红娟的方位一样,朝着不远处正拿着手机给她拍照的这位姐姐笑了起来。(完)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54 字。

转载请注明: (体育)这场黑暗中的竞赛,她并不孤独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