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打开大门办比赛,市运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由 淡图强 发布于 体育

自今年4月开始至今,武汉第十一届运动会在各城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赛事高潮,每周都有多项比赛上演。“青少年体育类社会俱乐部组和青年组的设置,让更多的比赛项目首次走进市运会,市运会真正办成了一届全民参与的运动会。”15日,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评价道。

开门办赛,更多新型时尚的赛事亮相武汉

市运会三人篮球赛。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市运会武术比赛。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4月10日,市运会篮球项目青少年体育类社会俱乐部组三人篮球赛在武汉全民健身中心开幕,这不仅是本届市运会的首项赛事,也是三人篮球项目首次进入市运会。实际上,首次进入市运会的项目还有武术散打、射箭、轮滑等众多项目,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参赛队伍主角来自社会俱乐部和社会培训机构。

本届市运会青少年体育类新设的社会俱乐部组共有14个比赛项目,包含击剑、马术(场地障碍)、射箭、武术散打、轮滑等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社会关注度高和青少年参与人数较多的新兴时尚项目,在各城区拥有众多社会俱乐部和培训机构。在10月5日开幕的市运会青少年轮滑比赛中,来自全市9个城区的13支青少年轮滑队伍参赛,现场甚至有学习轮滑仅几个月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参与角逐。

市体育局青少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增设社会俱乐部组,就是希望更多的社会俱乐部、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市运会的赛事筹办中来,为青少年群体开展更多的赛事活动,“只要是大家喜欢的运动项目,有足够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市体育局就会打开办赛大门。现在武汉青少年的赛事有了两个序列,一是各区少儿体校的孩子参加少年儿童组的竞技比赛,这是我市青少年水平最高的比赛,二是由社会俱乐部和社会培训机构参加的水平相对低一点的比赛,这些项目的设置不仅直接对标省运会、青运会和全运会,而且为武汉体育挖掘更多后备人才提供了可能。”

降低门槛,青年组比赛让市属大学生更有城市归属感

市运会健美·拉拉操比赛。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市运会网球比赛。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本届市运会,组委会在增加赛事平台的同时,也尽量降低参赛门槛,让更多的人群参与到市运会这一全民健身的舞台中来,首次设置的青年组就为广大市属高校的学生们享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

市运会青年组参赛对象来自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等四所市属高校。青年组共有9个项目,分别是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啦啦操和武术。市体育局青少处相关负责人指出,青年组的比赛实际上就是市属高校运动会,这个组别的开设,让很多大学生有了参加比赛的机会。

今年5月底6月初,青年组的足球、武术、篮球、乒乓球、排球、网球等多项赛事先后在武汉商学院、江汉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等学校开赛,很多大学生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参加市运会,让他们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有了强烈的城市归属感。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网球队队员陈嘉欣是一名大二学生。她在自己的“主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网球馆参加青年组网球比赛时说,这是她练习网球以来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我来自襄阳,市运会可以帮助我们这些‘新武汉人’快速融入城市,我现在就憧憬4年后的市运会成年人体育类的网球比赛。”

“以前四所市属高校间只是限于专科院校或本科院校之间的交流赛,从来没有参加过像市运会这样规模大、级别高、项目多的赛事。市运会打破了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的界限,让市属高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职业网球学院党支书记彭代斌说。

想方设法开展冰上运动,隔空“请来了”北京裁判

市运会花滑比赛。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随着“北冰南移”国家战略的实施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如何让喜爱冰雪运动的武汉青少年参与到市运会中来,组委会可谓绞尽了脑汁。

线下比赛线上打分,请中国花样滑冰协会给予技术支持,武汉冰雪运动协会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市体育局的支持,武汉市历史上的首次花滑比赛就这样以一种全新的办赛模式开始了。

9月12日,在泛海城市广场冰龙冰上运动中心举行的花滑比赛中,主办方在赛场边架设了三台远、中、近不同的摄像机位,将每位选手的参赛视频拍了下来。比赛结束后,市冰雪运动协会将比赛录像传送至位于北京的中国花样滑冰协会,再由后者指派的技术专家组统一打分,根据分数确定各项目的最终名次。

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采用这样的办赛模式其实是因为我们武汉还没有花样滑冰比赛裁判,但即便如此,比赛还是办起来了,“大家也看到了,武汉有很多社会俱乐部参与冰上运动,也有很好的冰场运动场馆,还有大量的青少年冰上运动爱好者。比赛中小选手的水平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对比赛的投入,让承办赛事的所有人都感到很欣慰,这也为我们今后举办其他武汉还没有举办过的赛事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办赛思路。”

(长江日报记者朱文秀 通讯员肖洪)

【编辑: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