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自2021年10月5日起至12月底,“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陆续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展开;2021年12月30日上午,首批代表团境外物资抵达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本周末,12个航班、200多名涉奥人员将通过首都机场进入北京……
赛事场馆纷纷亮相,测试比赛接踵而来,冬奥氛围日益浓厚。在“开放办奥”的办赛理念引导下,一届集众家之长的奥运盛会即将拉开帷幕。
以冬奥为媒 展示中国良好形象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冬季全球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坚持开放办奥,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动东西文明交融,展示中国良好形象。
如何讲好冬奥故事,更好地展示中国良好形象?
1月11日,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24天,北京冬奥组委举行首场线上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冬奥会总体筹办进展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本场新闻发布会是北京冬奥组委为了兼顾疫情防控和媒体参与,首次采用了线上方式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不必亲赴现场,只需连接互联网,记者就可以实时与新闻发言人及有关方面提问互动,这正是北京冬奥组委践行“开放办奥”理念的具体举措,向中外记者展现了北京冬奥会的开放姿态。
开放办奥,更要加强中外体育交流,进一步坚持体育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2018年平昌冬奥会结束后,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全面参赛、全面突破、全面带动”的目标。其中,全面参赛意指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全面建队、全项参赛。109个小项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此前在中国没有开展,属于“一张白纸”。
从“一张白纸”到顺利参赛,离不开扩大开放,向冬季冰雪项目先进的国家学习取经。
在筹办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六年多时间里,我国与国际奥委会、国际体育单项组织、部分国家的冬奥委会,以及冰雪运动相关的国际专家团队进行紧密合作,在场馆建造、制冰造雪、赛事组织、训练参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借鉴经验勇创新 冬奥场馆有“新意”
2020年11月11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第一块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面,在首都体育馆诞生。完成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依托一流的冰面,借助声、光、电技术努力打造“最美的冰”。据悉,“最美的冰”不但可以在冬奥会赛时营造梦幻的竞赛体验,也为赛后吸引群众性冰雪运动体验提供绝佳的运动氛围。
筹办北京冬奥会,建设好各类场馆是关键一环。
开放办奥,场馆规划、设计、施工要注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要加强我们自身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一些场馆要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
如今,所有竞赛场馆全部完工,静待冬奥“高光时刻”。在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雪道倾泻而下,最大落差近900米;全长1.9公里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不仅是中国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也是全球第一条有360°回旋弯道的赛道;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形似一把玉如意,向世界展示中国古典之美;国家速滑馆取名“冰丝带”,将古代承载中西方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与冰雪运动完美结合起来,蕴含着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据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介绍,北京冬奥会使用了6个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奥运场馆,充分借鉴了其赛后利用的经验,为此次冬奥会新建的全部场馆制定了赛后利用计划,且在规划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赛后利用问题,统筹规划、同步设计,有效降低成本。
“朋友圈”再扩容 冬奥会成对外开放助推器
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医疗、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全部上云……据北京冬奥组委会技术部部长喻红介绍,北京冬奥会核心信息系统已经实现100%运行在云上,为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做好了准备。
这是奥运史上首次由云计算承载着奥运的组织和运营,这也意味着,北京冬奥会将成首届“云上奥运”。对于广大观众而言,在云的基础上,视觉智能、算法、AR等技术在赛场的应用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获得更好的观赛体验,这无疑成为北京冬奥面向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与此同时,在“开放办奥”理念引领下,京津冀在交通、产业、生态等多领域深入合作,共享冬奥机遇,冬奥会正成为对外开放的助推器。
2021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迎来开通两周年。如今,从北京北站出发,一路向北抵达张家口,坐着高铁去滑雪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在张家口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内,法国MND索道、苏法格造雪机、瑞士BMF索道、意大利天冰造雪机等一批冰雪装备知名企业先后落地投产。
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过程中,张家口市加强与冰雪运动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对接联系,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培育壮大冰雪产业,践行“开放办奥”理念。